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呂宗恕 發自:北京 最后更新:2012-07-06 09:47:18
“沒有證監會支持,上市環保核查難以落實”——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評中心主任李彥武
“上市環保核查這份證明材料,只是公司提交證監會諸多材料中的一份,絕非關鍵性文件,這也算是一個軟肋,所以,即便環保部門大力去推,也顯得有點勢單力薄。”
53家公司超過六成沒有通過環保核查,這是環保部最新公布的2011年上市公司環保核查結果。
如果說環評審查是企業應具備的“準生證”,那么環保核查則是上市公司必須具備的“健康證”——重污染行業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的公司須經環保部門審查和現場核查,再報送中國證監會。理論上的硬門檻,在現實中卻一直是軟約束,2010年度,企業上市環保核查的通過率竟高達80%,而剩下的20%也多半在重新補充材料或突擊整改后獲得通過。
環保部正在重拳阻擊環保未達標的上市公司,然而,一些罔顧上市環保核查的企業依然被核準上市或再融資。南方周末記者為此采訪了中國環科院環境影響評價中心主任李彥武,聽其細說其中原由。
李彥武 (勾犇/圖)
南方周末:與以前相比,2011年的上市環保核查通過率急劇下降,你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李彥武:可以肯定的是環保部門在上市環保核查方面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企業通過的難度也就有所提高。這說明自2003年開始上市環保核查以來,環保部門一直在積極推動,既沒有因為推行困難而后退,更沒有給哪家公司放水。
南方周末:但我們注意到,本次通報中的審議進展及核查結果,依舊有比如“調查核實”、“公司補充材料”等相對模糊的表述,這些措辭是否隱含著寬容的可能性?
李彥武: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較核查結果“終止”二字而言,“公司補充材料”等相對有寬容度,也就是看你后期補充的材料質量是否合乎要求。盡管在技術設計上已有具體指南,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仍能接觸到不少前后矛盾的申報材料,有些咨詢機構把委托單位環評報告中的“可能”、“可能會”等表述內容直接引用到環保核查申報材料,這是最忌諱的。環保核查是對既有發生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注重現場,需要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到企業發現環保問題。
南方周末:有報道說,現在的環保核查并不嚴格,所以有咨詢公司在出具企業環保自查報告時直接將A企業改名B企業來蒙騙過關?
李彥武:這種情況存在,但肯定不是大多數。一旦發現,環保部門就會直接將申報材料退回,更不會出具環保核查證明材料。至于對上市或融資進度造成的影響,由當事企業自己承擔。
南方周末:企業蒙騙過關,當地環保部門是否也難辭其咎?
李彥武:有些地方環保部門存在把關不嚴等情況。正因如此,我們期望環保部門將上市環保核查結果予以全部公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從目前來看,還沒有機制能就地方環保部門在上市環保核查方面的失職進行懲罰,但據我觀察,環保部以后不會袖手旁觀,通報批評等相應措施也會出臺。
南方周末:但事實上,不少企業對環保核查仍不看重,存在僥幸心理,原因又是什么?
李彥武:只有環保部門一家大力推行還遠遠不夠,需要證監會鼎力配合。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掌管公司上市大權的證監會在此方面作出相關具體通知或部門規定。如果證監會能出臺規定,比如,沒有獲得環保部門的上市環保核查證明材料的公司,其上市申請一律不予審查,那么,這種執行約束力就非常大,對公司在上市或融資中履行的環保承諾就有極強的敦促作用,否則,環保核查目標最終難以落實。
南方周末:既然如此,環保部門為什么不去游說證監會盡快出臺規定呢?
李彥武:這個做法很難實現,除非證監會高層有這個意識去做。上市環保核查這份證明材料,也只是公司提交證監會諸多材料中的一份,絕非關鍵性文件,這也算是一個軟肋,所以,即便環保部門大力去推,也顯得有點勢單力薄。在這種情況下,環保部門就特別希望證監會能出臺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中必須詳細披露環保信息。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項規定對企業公司就是硬約束。當然,環保部門有要求,但最終能否成為現實,還有待觀察。
南方周末:既然都知道軟肋在哪里,那么目前環保部和證監會計劃出臺什么補救措施?
李彥武:據我所知,環保部門正考慮與證監部門研究建立上市環保核查的信息共享和部際聯席機制,何時啟動尚不清楚。由于重點行業環保核查和上市環保核查標準相同,兩部門有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對于通過行業核查的企業免于上市核查,對于行業核查中發現嚴重污染或弄虛作假的企業則在上市核查中不予受理或終止核查。只要真正推行,其執行效果應該不太差。
南方周末:除了上述的信息共享之外,當下環保部門環保核查還存在哪些難處?
李彥武:現在遇到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公司企業申報材料是真實完整的。從這次公布的信息很容易發現,很多公司關聯企業多,且分布在不同省份,如果不主動申報,環保部門也很難在短時間核實情況。
另外,要把環保核查上升到法律法規或部門管理規定層面,就環保部門而言,目前還有一定難度。
除此之外,核查的后續監督也是環保部門要做的重要工作。公司不能因為要上市或融資就按核查技術指南對策應急對付,一旦上市或融資成功就原形畢露,這也是包括環保部門在內的社會及公眾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