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近年來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全國已有144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然而,對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業內并非只有好評,其認識上也存在一些誤區,困擾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為此,3月21日,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在2014綠色建筑項目對接會上專訪了在建筑節能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北京市住建委建筑節能與建筑材料管理辦公室副處長鄭學忠。
中國房地產報:保溫是建筑節能的重要一環,目前建筑節能在保溫方面存在哪些認識誤區?
鄭學忠:第一個誤區是認為建筑節能就是要做保溫,但保溫和隔熱是一回事,這一觀點在南方尤為明顯。保溫是指在冬季室內外條件下,圍護結構阻止室內向室外傳熱;隔熱是指夏季自然通風的情況下,圍護結構在室外綜合溫度和室內空氣波作用下,內表面保持較低溫度的能力,隔熱是開窗戶的。
說得再簡單一點,我們冬天穿棉襖是保溫,夏天打陽傘是隔熱,沒見我們冬天為了保溫打上傘的,也沒有見過夏天為了隔熱穿棉襖的。作為保溫來說它發生作用的前提就是需要有大溫差,就是室內外溫差達到15℃保溫才產生作用。如果低于15℃,保溫是沒有意義的。隔熱的目的是減少空調開啟時間。以北京奧運信息中心為例,原來按照公共建筑節能標準是要做保溫的,但是經過評審它的保溫被去掉了,因為對于信息中心來說它一年12個月都需要降溫,如果說保溫做好了,那就只能提高空調的負荷,最后做了節能的措施根本就不節能,反而耗能。
第二個誤區是推廣外保溫和夾芯保溫,即淘汰內保溫。最典型的就是廣西建設廳,在廣西行政區域內淘汰內保溫,但事實上廣西最適合做內保溫。為什么在嚴寒和寒冷地區推廣外保溫,因為這些地區室內外溫差很大,它的熱橋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不做外保溫而做內保溫,通過梁柱這些地方,向室內傳熱會非常快,在這些地方就會結露發霉。但是在南方地區,基本上室內外溫差超不過15℃,這時做外保溫意義不大。保溫做在外面,夏季開制冷時,空調要先對墻體進行制冷,然后再往外擴散,如果把保溫層做在里面,就不用對墻體進行制冷,因此就降低了空調的負荷,所以在南方地區適宜做內保溫,不適宜做外保溫,南方地區雨水大、風大,保溫做在外面是極容易壞的。
中國房地產報:近年來,很多使用了可再生能源的建筑自稱為綠色低碳建筑,對此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鄭學忠:不是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就一定是綠色低碳建筑了。比如說,北京市一個辦公樓配置了太陽能熱水器,由于不匹配,采用強制循環系統且長期運行,最終生產相同量的熱水,僅水泵的電耗就與安裝燃氣熱水器的耗電量相當了,也就是說太陽能白裝了。
土壤源熱泵的應用情況也不樂觀,目前在南方也在大力推廣土壤源熱泵,這是不合適的,南方那么多水不利用,非得做熱效率非常低的土壤源,投資也是屬于白投。所以采用可再生能源要因地制宜,且合理配置和設計。
中國房地產報:當下,不少業內人士及開發商都認為,建筑上采用的節能技術越多越節能,這種觀點對嗎?
鄭學忠:目前在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設計方面有這么一個趨勢,為顯示自己對節能懂,什么節能技術都往里面裝。北京某住宅小區就是個典型的負面教材,當年住建部還將其評為建筑節能示范項目,它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調,室內恒溫恒濕,圍護結構達到當時節能70%的標準,建筑采用外遮陽,應該說武裝到了牙齒,最后它的能耗是多少?16千瓦時/平方米,而普通的不節能建筑能耗一般是2千瓦時/平方米。
為什么號稱節能的中央空調反而耗電,就是因為這棟樓只要有一家使用空調,整個大樓的空調系統就得開著,使用時就造成很高的能源消耗。一般情況下每戶住宅安裝一個分戶式空調,就相對節能了,住宅上安裝中央空調,這不適應中國國情。
另外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市某綜合辦公樓所有的節能技術都采用上了,照明是智能控制,人來燈開、人走燈滅。空調也是通過對室內溫度的監控來調整運行,當室內的溫度高了就自動啟動,室內溫度低下去了就自動關閉,門窗自動開啟,且門窗是非常高檔的斷橋鋁合金、鍍膜玻璃。但是,這個建筑在全市40多家政府機關能耗中排名第二。為什么它能耗這么高?是因為完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大廳式辦公,只要大廳有一個人,這一片全亮,白天辦公8個小時,不管室外光照強度有多大,它一直開著關不了,因為這是智能控制。此外,開窗也不方便,也是智能化帶來的毛病。
所以建筑節能絕非是節能技術的堆砌,而要合理設計,且采用真正適合建筑的節能技術。
中國房地產報:現在業內一談到低碳綠色就意味著高成本?你覺得實際過程中,綠色建筑與高成本是畫等號的嗎?
鄭學忠:低碳綠色意味著高成本是一大誤區。現在一說低碳綠色,很多人就認為必須得用上各式各樣的節能設備,但現在很多的綠色建筑,實測之后很少有建筑節能能達標。就是因為節能技術在瞎用,不選好的只選貴的,僅為敷衍領導,壯觀好看。
其實,低碳綠色并不代表高投入,甚至是低成本、低投入,甚至是減少投入。理念決定成本,比如說行為低碳,減少一次性用品消耗,反而會降低成本。所以,無論是住宅還是辦公建筑,同一建筑能耗的巨大差異并不是說是否采用建筑節能的先進技術,而是不同的室內環境使用模式起到巨大的作用。
低成本的節能技術也有,只要設計人員稍微用點心,可能根本不用增加節能技術也能達到節能效果。盡可能利用自然條件,而不是直接考慮采用機械和人工來制取,這樣能耗是有巨大差別。因此,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房子應該采用不同的措施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