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社會、經濟、生態相互協調的復合生態系統。在大力提倡可持續建成的當下,生態智能城無疑將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共同方向以及最終形態。
蔡捷:陸道·斯道沃國際設計機構 設計總監
1898年,胡海德先生創造了《天然城市》這本書。實際上第一個世界上的天然城市在英國,后來漸漸在美國、新西蘭、阿根廷等等國家遍地開花。很多人開始尋找:怎么樣追求人和自然界的平衡?實現這個平衡點是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在中國,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但是城市的發展究竟應該通向何處,我們只是修路、架橋、蓋樓而已,還是能給后代留下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愛因斯坦說過,如果你深究事情的原委和本質,就會知道事情的何在。在這里我們將用一些古代的理念、古代的哲學來實現自然和人的和諧相處。
生態智能城采用綜合治理的方式,包括當地的生態結構、氣候的指數、可獲得的資源、活動的形式、當地的交通等等,其作用是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連接當地所有的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可以有效利用,從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以填補現代城市方面的空缺。它可以是一個通過外圍向中心開拓的綠色城市,也可以是城鄉結合部之間的過渡區。
我們不能把生態智能城看做是一個產品,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規劃的過程,用于監督、管理和確保未來城市的發展,使這種生態智能城的概念貫穿于生活本身。它從已有的城市當中,包括自然紋理,以聯續開放的空間存在,然后這些綠色紋理再跟隨城市的開發到更遠處,一些環保綠色屋頂就是其形態之一。
生態智能城管理模式分為制定目標、任務評估框架、開發框架、還有設計方案和成果這幾個環節。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追求自然賦予人類的靈感,自然也希望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如何在宜居城市中管理這方面的資源呢?比如空氣質量方面,如何提高空氣質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比如人類交通方面,如何使人們不受阻礙的運動,更多的用步行或是自行車;再比如開放空間上,根據聯合國標準,開放空間是人均8平方米,倫敦已達到了30.3平米,而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增加34到35的平米;土地使用方面又該怎么實現兼容性和地產價值并重和雙贏?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規劃,可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分布對含量質量的提高產生直接的影響。
綠色基礎設施戰略帶給大家的好處有,改善生活質量,有更多的開放空間和區域,包括濕地、公園、森林等等。生態智能城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中心,并以此向外擴展城鎮、工業區等等,形成一個中間是市區,周邊是生態蔓延,最外圍是生態交錯區的結構,而每個生態城都能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針對這樣的結構模式,我們就可以制定這樣的策略,通過生態智能城的規劃,防止城市的擴張,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由此可見,生態智能城帶動了環境的良性循環,創造了一個環保可持續的友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