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熱力集團方莊供熱廠開啟六臺尖峰鍋爐,保證市民室內溫度達標。
昨天上午,豐臺區芳星園一區一戶居民家中,熱力站副站長孫永才接報后帶領工作人員上門維修。記者 鄧偉攝
強勁的北風讓京城的溫度降到了冰點以下。氣象預報顯示,未來四天最低溫度都將在-5℃左右。而隨著溫度的降低,供暖保障工作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昨天,記者跟隨著供暖工人爬鍋爐、修管道、進民戶,記錄下他們忙碌的身影。正是他們,保障這座城市在寒流中溫暖如春。
14米高鍋爐要爬十來趟
凌晨3時許,整座城市已入睡,熱力集團方莊供熱廠里,裝備著尖峰鍋爐的北車間燈火通明,傳出陣陣轟鳴聲。
車間主任王穎燕已經快20個小時沒有合眼了。作為一名從業20年的“老供暖”,熬夜加班就跟呼吸一樣正常。面前的顯示屏上,5臺尖峰鍋爐正在拼命“加班”,每小時都有將近2000噸、臨近100℃的熱水從鍋爐中流出,匯入市政熱網奔向千家萬戶。
這兩天寒流來襲,市熱力集團所屬的左家莊供熱廠、方莊供熱廠和雙榆樹供熱廠3座尖峰供熱廠陸續開啟尖峰鍋爐,為城市“加”熱。每遇到尖峰鍋爐上陣,王穎燕和同事就24小時不能停歇。
方莊供熱廠的鍋爐都是由燃煤鍋爐的爐體改造而成,光爐高就超過14米,有4層樓那么高,大大小小的閥門、儀表遍布爐身。對于一臺上了歲數的鍋爐而言,小毛病也不少,“7號和9號就屬于脾氣比較大的,有時還會鬧情緒、發發牢騷。搶修就免不了。”對于測漏員厚福全來說,車間里正在運行的5臺鍋爐他閉著眼都能爬上爬下,太熟悉了。“我的工作就是在啟動前,把供氣管線、供水管線全巡查一遍,做到萬無一失。”14米高的爐體,每次啟動、運行、關閉的過程中,他和幾位同事每人都得帶著數公斤重的測溫槍、測漏儀爬上爬下至少十來趟。
“不能一下熱太快,熱脹冷縮會使得爐內管線故障率增多。”龐偉的工作就是24小時盯著監視屏,為此,上班時他都很少喝水。尖峰鍋爐啟動時,首先水泵工要將水泵打開,增加鍋爐里的水量,司爐工再給爐子升溫。水在鍋爐里燒到70℃左右之后,才可以打開聯通市政熱網的閥門,把熱水送進大網,最后進入居民家中。整個過程需要在1個小時內完成。
天漸漸亮了。王穎燕兜里的對講機響了,對于車間里每個當班的人來說,對講機絕對不能離手。“明白了,關閉兩臺鍋爐。”她一邊回話,一邊布置,“把7號和9號關了吧,讓它們休息休息。”龐偉迅速抄起對講機和司爐工、水泵工等幾位同事簡單溝通。降爐溫、關閥門、查爐溫,車間里又是一片忙碌。
“尖峰鍋爐啟動,我們就得加班。”王穎燕說,確保尖峰鍋爐平穩運行,累點也值。(記者 劉可)
供熱站長“串門”測室溫
扛起一捆軟管,挎上工具包,孫永才一大早走出豐臺芳星園熱力站,鉆進寒風中不禁打了個冷顫。雖然沒有報修電話打進來,副站長孫永才還是不放心,叫上兩個同事一起去居民家里回訪測室溫。
走進芳星園一區十號樓,幾位走出電梯的居民熱情地跟孫永才打招呼,“孫師傅,今年的暖氣真是暖和啊!”“那好啊,有問題隨時打電話。”孫永才笑著說。
“咚咚咚。”敲開一戶家門,一進屋,熱氣撲面,居民武先生穿著秋衣正在看電視。“我來回訪了。”孫永才邊說邊拿出了測溫儀。“感謝,感謝。”武先生笑呵呵地說,“去年冷的時候我在客廳穿大衣,今年穿個毛背心都感覺熱。”武先生說,多虧熱力集團的惠民工程,給他家換了暖氣片,還特意給冰涼的廁所加了暖氣片。測溫儀顯示溫度已升至19.7℃。“沒問題,達標!”正準備告別,一位居民探進頭來,“師傅,能不能也來我家看看?有兩片暖氣不熱。”孫永才跟著這名男子來到五樓。
孫永才進屋后直奔暖氣片,伸手一摸,果然其中有兩片不熱。“沒事,放放氣就好了。”孫永才從包里掏出一個大礦泉水瓶,瓶身被他掏了兩個洞,一個口套在暖氣閥門口,從另一個口伸進去工具擰閥門。“這樣一來,接入軟管放水,存水就不會噴灑在居民家地板上了。”孫永才得意地說,這是他的小發明。
在同事的幫助下,孫永才將一根長軟管接入暖氣管口放水。“你看,軟管接口慢慢變黑了,說明暖氣片里有臟東西。”孫永才耳朵貼近暖氣片,聽著水流聲,“聲音咕嚕咕嚕的,里面有氣。”反復放了兩次,半透明的軟管不黑了,孫永才又聽了聽水流聲,點點頭。不到十分鐘的工夫,暖氣片就熱起來了。孫永才統管的熱力站覆蓋八千戶居民,面積七十五萬平方米,由于前期維護、排查工作充分,今年報修量比去年同期降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