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安德介紹說,2017年是《山東省2013-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二期行動計劃(2016-2017年)》的終期考核年,全省空氣質量改善明顯。其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分別為57、106、24、37微克/立方米,分別同比下降13.6%、11.7%、31.4%、2.6%。
從老百姓體會最直觀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來看,去年全省平均有275.4天,同比增加26.5天。重污染天數平均為14.9天,同比減少8.2天,比2013年減少45.9天,減幅達75.5%。與周邊省份相比,我省2017年PM2.5平均濃度在京津冀晉魯豫六省(區、市)中最低,比2013年下降的比例在六省(區、市)中最大。
在這些改善的背后,是全省17市強力推進落實大氣污染治理工作。2017年,省級共補償各市大氣污染防治資金6.0665億元,其中德州市獲得的資金最多,為5072萬元。另外,威海市已經連續兩年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省政府將對威海市政府予以通報表揚,按照補償辦法規定今年不再參與排名考核。同時,將PM2.5濃度現狀及改善率納入對各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體系,并參照國家“大氣十條”考核辦法對計分方法進行修改。
同時,山東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完成了全省45米以上高架源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聯網工作。在全國率先應用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查處企業超標排污違法行為,建立小時均值超標督辦和日均值超標即處罰機制。去年8月以來,共對5000余個小時均值超標企業實施督辦,各市對相關超標排污單位進行了3800余次處理處罰。目前,全省涉氣重點工業污染源達標率96%以上。
去年,全省共完成“氣代煤”“電代煤”改造57萬戶、治理“散亂污”企業8.5萬家、環境綜合整治3112個村、淘汰燃煤小鍋爐38953臺。濟南市在去年上半年全面關停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的基礎上,年底前又關停了藍星石油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和濟南庚辰鑄造材料有限公司,年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0.8萬噸、氮氧化物0.9萬噸、煙粉塵2.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