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目前被動房在德國的普及情況如何?
石特凡:在德國目前也沒有具體的數據表明被動房的數量,但按照德國節能建筑標準建成的節能房比被動房節能60%,在德國有一些建筑比被動房更節能,比如正能效建筑與零能耗房。從維護結構來說,被動房、正能效房和零能耗房都是同樣的做法,需要將維護結構做得非常好。正能效房和零能耗房相比被動房增加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的應用。
我估計能有10%-20%的建筑在德國是被動房建筑,因為德國與中國建筑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德國既有建筑改造也是非常大的一部分市場,在既有建筑改造的部分也有一些是利用被動房技術的。在新建建筑方面,中國的被動房數量也是很多的。
記者:德國政府對于推進被動房有具體的規劃嗎?
石特凡:在德國也有對被動房的補助,比如德國的國家復興銀行,不僅是對于被動房,以及節能30%、50%等不同的建筑類型也有不同的補助措施。
記者:對于以后新建建筑有沒有必須采用被動房或節能房技術的要求?
石特凡:歐盟有一個大的目標,從2020年起,所有新建建筑必須是采用靜能耗建筑標準,這個標準比被動房的要求更高。
記者:德國先進技術是什么時候推廣到中國的?現在在中國的范圍是怎樣的?
石特凡:德國能源署與中國住建部合作是從2000年開始,2001年第一棟建筑正式開始實施被動房技術,到現在已經建成了30個示范項目。德國能源署與中國住建部的合作項目之外還有其他的德國機構,比如說被動房研究院還有些其他建筑咨詢事務所,也在中國開展被動房項目的建造。在中國大概有將近100個被動房項目。
記者:金維度項目在全國被動式建筑中算是什么程度的質量?
石特凡:中德合作示范項目的類型在中國是各種各樣的,有高層住宅、學校建筑、博物館建筑等,金維度的施工質量在我們在中國的示范項目中是最好的,我們目前已經驗收了5棟樓,現在我們正在寫這次驗收的3棟樓的驗收報告,在驗收報告中也沒有更多需要提出改善的地方。
記者:您覺得金維度項目的質量水平可以保持多少年?
石特凡:肯定可以達到40-50年。記者:被動房在中國更大范圍的推廣上您覺得有哪些難度,如在人力、技術設計、材料等方面?
石特凡:首先是知識了解方面對被動房了解的缺乏,比如前期我們對項目的建筑師、工程師進行了設計培訓,教他們如何設計被動房,后期也是對所有的施工圖紙進行審核,對節點進行改善。其次是施工工人在這方面的技術知識比較缺乏,在德國所有的技術工人必須有3年的技術培訓,這在中國市場中是沒有的,所以對于施工知識的缺乏也是比較困難的一部分。我們前期設計的再好,后期的施工全是靠工地的工人,只有工人的施工才可以保證我們建筑可以保持多少年。
另外還有相應建材在中國市場的缺乏。金維度項目使用的材料很多屬于中德技術合作或從德國、奧地利進口來的,比如外墻外保溫系統、石墨聚苯板采用的是巴斯夫的原材料;整個的保溫系統也是采用的堡密特的系統;窗采用了森鷹的產品,森鷹也是國內非常有名的被動房窗戶生產廠家,通過和德國門窗廠技術合作,窗的技術通過了被動房研究院的認證;優思科的入戶門也是采用奧地利進口的被動房的門,因為被動房的門是一定要求有保溫性、防盜性還有氣密性,因此多種性能對它的要求來說,目前在國內這些材料比較欠缺。
這些從國外進口及合作的材料他們相應的造價也非常的高,我們很高興在金維度的項目中能應用得非常好。
記者:被動房的造價由于材料等各方面比一般的建筑會高出多少?
石特凡:在德國,被動房的增量成本是不同的,因為體量小的建筑它的增量成本會比較高,可能8%-10%,而體量大的建筑,它的增量成本可能5%-6%。
在德國被動房的增量成本相對不大,是因為德國對新建建筑要求是非常高的,新建建筑的整體造價本身就非常高,所以增量方面是比較小的。但是在中國,建筑每平方米的造價本身就比較低,在這個水平上要達到一個被動房的技術標準,這個增量相對就會比較高。在中國我們做的高層建筑技術以后可能增量會達到每平方米1.5萬元的價位。
記者:你從德國看,對被動房居住的消費需求量是不是越來越多,會不會還有人充滿期待,會不會出現房源不足的情況?
石特凡:對被動房需求的趨勢會越來越高,因為人們對居住的要求都在提高,德國政府及歐盟對建筑的要求也在提高,其次在德國使用能源的成本比較高,被動房可以達到非常大的節能效果,整體具有正能耗的價值性。在中國可能用電用水等造價比較低,如果說用被動房能夠節能多少,大家會覺得我花了很多錢,但我最終省下的錢這個成本不是很高。能源的成本在不斷的提高,從這個角度來看,被動房更有價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