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要讓建筑節能工作真正落地并富有成效,我的建議是:
第一、加快完善建筑能耗統計制度。
工業、交通和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三大部門。從全球平均水平來看,能源消耗結構中工業占37.7%,交通為29.5%,建筑為32.8%。當前,我國能源平衡表還不能直接反映建筑部門能耗。由于選擇不同的計算方法、統計口徑、數據來源等,不同機構或學者對我國建筑能耗的測算結果差異巨大,導致關于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比重的測算數據分布在15%~50%超大區間波動,簡直是一筆糊涂帳。在國家大力加強節能減排的背景下,無論制訂建筑能耗總量控制目標,抑或能耗強度控制目標以及推動建筑碳交易等市場機制發展,均需依賴足夠的數據支撐。建筑能耗數據對建筑節能工作的基礎性作用愈顯突出。因此,應加強我國建筑能耗計量、監測,加快完善我國建筑能耗統計制度,與國際接軌夯實建筑節能數據基礎,制訂出臺基于“大數據”的建筑節能政策體系,不僅有利于不同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樓宇之間建筑能效水平的比較和評測,以及剛剛出臺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考核,更能推動實施我國建筑碳排放總量控制戰略。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加快落實和普及建筑精準計量標準,加強與供電、供氣、供熱及房管等公用事業部門的數據統計協調。
第二、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就是最大的建筑節能。
我國被拆除的城鎮建筑平均壽命不到30年,平均一百年內需要建造和拆毀經歷三個生命周期,農村自建房平均使用壽命就更低了,通常不到15年。導致我國建筑壽命過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很多城市都存在盲目擴張、頻繁拆建的問題,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建筑拆除面積約為竣工面積的30%,2013年城鎮建筑拆除面積就達6億~7.5億平方米。房屋自身的結構和質量不過關是導致建筑壽命過短的另一個原因。此問題前幾年曾被熱議過一陣,但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人們關注的視線轉移到了高房價上,沒有人再來追問建筑使用壽命年限問題。其實,消耗了全世界近一半的鋼材水泥,建造只能持續30年左右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對能源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對環境的巨大破壞。若不能保證建筑的長壽性和安全性,建筑節能根本無從談起。這才是當前我們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著眼于百年大計,加強城鄉建設規劃的科學性,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并制定百年建筑條例,從法律制度、城市規劃、技術標準和施工質量上確保建筑使用年限一百年,至少按照目前住宅土地使用權的年限,居住建筑平均壽命也應該活過70年。實際上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才是最大的節能、節材和環保,也是真正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
第三、因地制宜推廣超低能耗建筑。
目前節能建筑的稱謂越來越多,如:被動房、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零能耗建筑、產能建筑等等,從根本上講,這些建筑的核心目的都是大幅降低建筑的化石能源消耗。最普通的節能建筑是指符合現行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但是僅僅推進這類節能建筑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快推進能耗更低的節能建筑,我們不妨將其統稱為超低能耗建筑。從我國近些年推進各類超低能耗建筑的實踐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一些項目不注意技術的因地制宜,照搬國外或其他地區的技術方案,或者盲目堆砌節能技術,又或者設計方案不夠成熟,導致項目節能效果不佳,經濟效益不好。其次,國內相關建材設備產品不能滿足超低能耗建筑的性能要求,比如:保溫系統缺乏系統供應商、玻璃五金件性能不高導致建筑氣密性降低、塑料外窗質量參差不齊、塑料型材外門耐久性和強度不夠等;再次,項目施工質量欠佳,運維管理水平不高,受施工、運行人員技術水平限制,很多項目難以達到預期的節能效果。為此,需要多管齊下,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一是考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設立切合實際的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目標,結合當地氣候特征和建筑特點,因地制宜制定超低能耗建筑標準規范和技術路線。二是加強相關建材產業扶持,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超低能耗建筑成本。三是強化對設計、施工、運行、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增強人力支撐能力。不能只注重政策頂層設計,更要注重因地制宜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及其政策實效。
第四,政策導向要注重建筑節能運行管理。
目前建筑節能工作的誤區之一就是重設計而輕運行。據調查,相當一批節能示范建筑,實際運行能耗比同類普通建筑并沒有明顯降低,有些運行能耗反而更高。全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情況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評出3979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其中設計標識項目3 775項,占總數的94.9%;運行標識項目只有204項,僅占總數的5.1%。建筑節能的最終目的是要落腳到建筑實際運行能耗的降低,但目前,從節能標準,到評價標識,再到節能考核,都沒有對建筑實際運行能耗提出強制性的約束,這導致不少建筑節能項目最后并沒有達到節省建筑能耗的效果,建筑使用者也沒有從建筑節能中獲得實際收益。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以降低建筑實際運行能耗為導向制定激勵和約束措施,推行建筑能耗限額標準立法,單位面積能耗指標應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以此倒逼建筑加強能耗計量和統計。強化建筑節能運行,如同汽車油耗限值一樣,必須讓消費者明明白白建筑能耗水平,引導使用者的綠色生活方式,真正實現建筑部門的綠色發展。
第五、澳門應著力成為國家推廣建筑節能的示范基地。
澳門工業基礎薄弱,能源主要依靠外來,80%的電力受惠于內地供應,因此,交通和建筑是澳門的兩大能耗和排放部門。彈丸之地的澳門,人口密度早已位居世界榜首,加上每年近3000萬旅客,讓澳門當地的道路、交通、住房等各項設施承受巨大壓力,城市空間和生態環境日益受到擠壓。澳門至今對建筑物的節能規范仍未有一套統一的標準或規章。現有的“澳門建筑物能耗優化技術指引”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澳門版)”乃為沒有約束性的技術指引,并無相關的強制執行法規。當前,特區政府繼續按照“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定位推動澳門多元化發展。作為一個世界旅游休閑中心,近年來澳門旅游、博彩、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酒店、房地產、基礎設施等建筑相關領域興旺,出現了大量的巨型城市復合體,城市開發模式趨向高密度、高樓層,建筑耗能已經成為澳門經濟發展的軟肋,因此制定澳門地區建筑物節能設計規范勢在必行。作為一個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發展建筑節能和環保產業可以賦予澳門平臺綠色創新的因子。澳門歷史上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至今還屹立著一群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建筑,傳承發展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推廣適合澳門氣候帶的建筑節能,發展和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并將旅游度假、酒店管理、特色金融等優勢輸向東南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讓澳門深度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融入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的大潮中,讓綠色低碳經濟成為澳門的一張新名片。
總之,加快推進建筑節能,能耗數據是基礎;建筑壽命是重點;超低能耗是方向;建材設備是支撐;運維管理是關鍵;體制機制是保障。人的一生約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建筑物內渡過,啥是過好日子?安全、健康、舒適、經濟、節能、環保的建筑和環境才是人民安居樂業所期盼的好日子。因此,推進建筑節能,不僅僅是一項節能減排政策,更是一項民生和民心工程。唯求真務實才可持續發展,澳門構建低碳生態城市更可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