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離家路途較遠的同事,我回家一趟要方便許多,也頻繁不少。但小年夜回鄉,目睹家門口的變化,還是小小吃了一驚。
50個“口袋公園”見縫插“綠”
除夕一早,忙得不可開交的媽媽居然也沒有忘記被窩中懶洋洋的我,“別睡了,陪你爺爺去馬路對面‘口袋公園’散散步曬曬太陽去。”
公園?馬路對面哪來的公園?
門前的文昌中路,是揚州城的主干道,曾有一片接近廢棄的網球場,幾經修葺卻依然雜草叢生、設施殘破,一度是城市靚麗風光中一塊久治不愈的“牛皮癬”。
去年12月底啟動的修繕改造工程,終于讓破敗的運動場煥然一新,搖身一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口袋公園”。在填土堆積的小坡上,種滿了香樟、桂花、樸樹、櫻花、櫸樹、杜鵑、麥冬等各式花草樹木,廣玉蘭和翠竹環繞公園四周。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色。
據負責人介紹,“口袋公園”顧名思義,是在城市里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設施、小規模的城市開放空間,在空間形態上是與綠地結合的小活動場地。雖然走一圈不過一兩分鐘,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園的一草一木布局都十分用心,還設置了球場、健身器械和健身步道,附近居民既可休閑小憩,也可運動健身。
對于家門口這個“口袋公園”,爺爺很是喜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揚州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生態為基,花大力氣做好生態擴容的加法。根據規劃,揚州將建設5大核心公園、50個社區公園,和50個“見縫插綠”的“口袋公園”。春節前夕,已有12個“口袋公園”陸續完工。
“城市公園”變“公園城市”
“哎呀揚州這個環境真是好,到處都是綠化,空氣多清新!”馬路旁,來自西安的游客孫寶玉不禁贊嘆。原來這兩天,他帶著全家人自駕一千多公里來到揚州過春節,城市的清新面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絕對是我一路上落腳游覽的城市中,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有感而發,所言不虛。環保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揚州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有262天,相比2015年增加了17天。
環境的改善,得益于揚州人長久以來的不懈努力。早在2006年,揚州就曾榮獲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獎項——“聯合國人居獎”。而這幾年,城市的東南西北中,處處都建了公園,為凈化空氣起了很大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揚州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公園約210個,正在努力實現從“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轉變。
“舍得把最好的地方拿出來”
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中,劃出專門的土地修建公園,將原本可作商業開發的“風水寶地”,變成了免費的休閑場所,有人疑惑,市政府的這一“大手筆”,值嗎?
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說,城市公園建設不僅是生態項目,更是民生項目。要舍得把最好的地方拿出來,建設供市民休閑健身的綠色活動區域,確保每一座公園都成為精品工程,都能贏得老百姓點贊。
“將黃金地段用來建設休閑公園,從短期看,政府財政少了一些,但從長遠看,卻是為百姓造福、為城市發展打基礎。”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薛平說。
薛平的兒子小薛在北京讀大學,“每逢佳節胖三斤”,過年和老朋友們去籃球場“約戰”一番,甩甩微微隆起的小肚腩,是他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動。“前幾年出來打球,無非就是幾個‘老據點’,一到節假日,想找個空場地,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現在,包括小薛在內的體育迷們,再也不會碰到場地不夠的問題了。依托大小公園的建設,揚州正積極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普及健康生活的理念。靈活利用城市空間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打造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我騎車在街上轉,毫不費力就看到好多籃球場,都在一些體育休閑公園內,而且全都免費開放。”他說,去打球時,只要一個場地人多了,可以立馬騎車到下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