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虹口科創活力的一個小小縮影
盡管區域面積不過23.4平方公里,又是居住大區,近年來虹口卻通過“螺螄殼里做道場”深入挖潛,大大提升了園區產業能級:不僅通過引進國際國內優質科技轉化服務機構和重點項目,形成對區域轉型升級的帶動輻射,更通過完善政策、金融支撐等,優化了營商創業環境。虹口區委書記吳信寶表示:“科技創新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活力之源。提高創新要素的供給,最終激發的是虹口發展的后勁。”今年前三季度,虹口區級財政科技支出同比增長97%,科技產業稅收同比增長36.3%。
以“硅巷”模式,打造無邊界園區
中心城區空間有限,通過一些老廠房改造以及現有寫字樓、棚戶區改造釋放出來的空間,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納創新創業者,打造無邊界的科技園區,這種模式被稱為虹口“硅巷”模式。
虹口區科委主任萬建輝告訴記者,“以前,虹口各產業園區之間關系較為松散,沒有形成系統的管理體系和模式。2012年,園區單位面積產出僅為319元/平方米。2014年,虹口專門成立了園區辦公室,對所有產業園區進行規劃研究,形成每個園區的發展方向,同時出臺了產業園區鼓勵政策,根據稅收落地率、產業集聚度、單位面積貢獻率實施,逐步形成以園區經濟為代表的科技產業。”今年1月—10月,虹口產業園區單位面積產出已達1039元/平方米,足足翻了3倍。
其秘訣,便是通過“提升一批、改建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在“螺螄殼里做道場”。“提升一批”即提升已有產業園的單位面積產出和內涵,經過兩年,目前投入使用的35個園區,入駐企業落地率、產業集聚度、單位面積區級稅收產出三個指標大幅提升;“改建一批”即對可建成產業園區的載體進行改造,今年重點推進的石油大廈、醫工院、彩虹雨二期等地塊中,目前石油大廈已建設完工,醫工院和彩虹雨的改建可在年內完成;“新建一批”即解決產業發展規模問題,今年重點推進的邯鄲路項目、豐鎮路項目和信南項目等。其中,邯鄲路項目已完成土地掛牌,明年可開工建設,總體量12.4萬平方米。
據統計,今年1月—10月,虹口園區總區稅6.64億元,同比增長44%。虹口已有11家園區被認定為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5家被認定為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主導產業集聚度接近50%。預計“十三五”期間,虹口將新增創新創業空間載體65萬平方米。
以文化優勢,吸引國際國內大咖
去年,作為虹口科創“智囊顧問團”的大柏樹科技創新中心理事會尚在播種耕耘,為虹口與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夯實基礎。今年,這里已經結出了果實。
不久前,國家綠色技術銀行項目確認落戶虹口。它將以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和價值實現為功能定位,構建“綠色技術信息平臺”“綠色技術轉化平臺”“綠色技術金融平臺”,輻射帶動全市、全國乃至全球“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技術轉移轉化。
這樣一個國家重大項目落戶虹口,并不是偶然。事實上,虹口的綠色環保產業已頗具規模,不僅集聚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20余家節能環保核心功能機構,同時與同濟大學合作共建綠色技術產業園區,共同打造的環同濟環保產業集群等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同樣,虹口的“大健康”產業以醫工院為重點載體,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深度合作;“大數據”產業著力推進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和研究院建設;“新材料”產業支持材料研究所與機械總院合作建立上海虹口新材料科創中心等。
也就是說,依托大柏樹理事會,虹口以北部地區13平方公里為重點核心區,深化了與眾多并不在區域內的“大院大所”的協同機制,打造出一片創新試驗田。
而更多的“國際大咖”有望未來落戶虹口。比如,中比科技創新產業加速器(Sinnolabs),就致力于幫助海外已度過孵化階段的優質中小企業在中國完成加速。又比如,聚焦“中國以色列合作”的“國際創新港”項目,已完成市區聯動集群專項的正式立項。
“能吸引這些‘大咖’落戶,除了虹口所處的區位優勢、上海風險投資中心等聚集的金融優勢之外,我們還有文化積淀的優勢。”虹口區科委相關負責人坦言。舉例來說,二戰期間,至少有2.3萬名猶太難民在上海提籃橋地區避難,虹口和猶太人民的感情一直很深厚。虹口還與美國、韓國、日本有許多歷史淵源,利用自身歷史文化優勢,讓更多全球創新創業項目能在虹口落地生根,是虹口區正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以服務理念,優化營商創業環境
“小馬創業村”是虹口區域內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其創始人馬俊杰曾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選擇虹口,是看中了這里的創業環境。
感受到虹口的創業環境日趨優化的創業者不在少數。曾在“小馬創業村”孵化的一家企業的CEO俞亮感慨,政府在搭建平臺、資源引薦、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很大幫助,才讓“小馬駒”漸漸顯出“千里馬”的潛質。在位于虹口龍之夢10樓的“虹口區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驛站交享越站”中,上海歐趣電子商務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經常要舉辦一些小型活動,租借場地對企業來說是筆不小開支,而在創業服務驛站里的休閑區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
截至目前,虹口區內已建成并運營的眾創空間共21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眾創空間4家、區級眾創空間授牌9家。
虹口對于科創的重視,在資金投入上可見一斑。今年1月—9月,虹口區級財政科技支出5.28億元,同比增長97%。同時,設立規模5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金助推企業創新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 采用市場化原則,政府“參股不控股”,保證創業投資企業和被投資項目企業決策及經營的獨立性和商業化運作秩序。
不過,政府對于眾創空間卻不是“隨便給錢”。每年度,虹口都要對眾創空間服務入駐企業、創客團隊和個人的事項進行績效評估,進行打分后才給予相應的獎勵。近期,虹口還在緊鑼密鼓地開發一套大數據信息系統,對企業需求進行分類、數據共享等,以便政府第一時間響應。
吳信寶表示:“要讓企業的需求第一時間有人響應,企業的困難第一時間有人研究解決,企業的發展第一時間有人關心。在體制機制、簡政放權、深化服務措施等方面下功夫,用幾年時間把虹口打造成創業者的天堂、企業家夢想成真的熱土,營商環境最優的城區之一。”
效果已然漸顯。在上海交大安泰學院所公布的2015年上海城區科創活動景氣指數中,根據創新投入、科技產出、經濟產出等指標綜合排名,虹口在上海各區中名列前茅。
2016“創業在上海”科技創新項目大賽中,虹口參賽企業和團隊共231項,同比上升25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一倍。區內14家優質高新技術企業申報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業,11家獲得立項,立項率同比增長155.42%,創歷年立項新高。在剛剛公示的上海市第八屆專利創造發明獎項中,虹口區又首次同時獲一、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