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5年,每年的營業額要從幾億元到幾十億元。”韓小清的語氣很輕松。其一手創辦的曉清環保目前已經頻繁接觸過十幾個創投,最終合作也有望敲定三家。 “現在的市場太好了。”他說。
這不過是污水處理市場“漸入佳境”的一個縮影。從2010年開始,創業板上污水處理概念的火爆,到國際水務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攻城略地,其間頻繁的資本動作也不斷上演。借助戰略新興產業規劃以及其他政策的東風,污水處理市場的投資“新機”正在出現。
巨利可圖
在資本青睞之前,曉清環保對于高利潤的工業園區項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業園區水處理的需求很大,利潤也很高,但是投資上億元,沒有資金根本接不了。”韓小清解釋。
暗長了十幾年的水處理終于對上了資本的胃口。2010年年初,水處理企業萬邦達和碧水源一經上市,就成為機構競相追逐的對象,完全不受大盤整體低迷的影響;12月,在清潔技術領域具有多項成功投資的國際風投凱鵬華盈以千萬美元投向兩家水處理公司。
“現在提到綠色科技,大家想到的是太陽能、風能;但是實際上,跟老百姓自身緊密相關的水、空氣、垃圾等污染防治領域才是更應該關注的。”凱鵬華盈合伙人周煒說,“污水處理無疑具有很廣闊的投資前景。”
誠然,污水處理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但是卻有很多尚未挖掘的領域。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節能環保產業位居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而其中兩個子行業都與污水處理直接相關。銀河證券環保行業一位分析師指出,從整個環保行業產業鏈角度區分,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是行業中最具投資價值的細分行業。
長期關注水處理市場投資的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隨著節能減排戰略的深入推進,政府環境監管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工業廢水市場的虛擬需求逐漸落到實處,市場會逐漸成熟。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間的工業廢水市場將會有大發展。”
這個行業對于資本的誘惑力則在于,隨著政策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強化管理,一方面工業用水的價格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污水處理的價格也會不斷上調。兩者的作用使水處理企業擺脫了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況,真正成為“有利可圖”的行業。據悉,我國將于近期出臺《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中,就將包含上調污水處理費等。業內人士分析,此舉會增大企業的利潤空間,尤其是工業水處理領域。
新興機會
不同于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處理并沒有“一家獨大”的企業出現。究其原因,“在于工業污水處理存在不可復制性,各個行業出水水質千差萬別,指標變量敏感,成分復雜,化學物質含量較多,并且單個工業污水項目的處理水量不大,非常分散。”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表示。這恰恰為進入者提供了新的機會。萬邦達就是因為在新興產業煤化工領域的布局而奠定了行業地位。
“工業水處理市場會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而越來越大。”韓小清說。舉個例子來講,多晶硅、廢舊家電、廢電池回收等新興產業的出現也給工業水處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開辟了新的機會。
北極光創投的鄧鋒就曾表示,每一個分散的工業行業都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只要一兩個行業深入做,規模達到幾億元、十億元都是可能的,這樣的規模企業足夠上市。
“‘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市場將集在中小城鎮、農村地區,而這些領域均是政府現行市政支付體系沒有覆蓋的,對于社會資本而言,市場風險相對較大,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傅濤認為資本進入這些新興的污水處理領域更要注意商業模式的選擇。
掘金路徑
投資污水處理,技術無疑是最重要的,但在周煒看來,技術并不是越先進越好。周煒表示,“在美國投資,基本上是高精尖的技術,然后把技術出售給大公司;而在中國,要把本地的生產優勢考慮進去,投的技術要有一定的領先性,但同時更要有大規模市場化的可能。”這也是中美投資清潔技術的一個很大的不同。
韓小清對技術的“先進性”也有相類似的定義,就是“經濟性,穩定性,簡單性”。他認為這三點才是中國本土化的污水處理市場的需求。在曉清環保的服務客戶中,不乏百事可樂、伊利,以及富士康電子之類的大企業。“即便是大企業,成本問題也是他們極為關注的。”韓小清說。
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空間,并不是偷工減料,而是意味著新的技術和工藝。
據悉,污水處理設備的初期安裝成本只占到整個成本的30%~50%,更多的投入用來運營、維護。凱鵬華盈所投資的上述水處理公司,通過對項目的前期設計,使之基本上不需要后期維護,運營成本幾乎為零;而曉清環保通過提高處理效率,優化工藝流程,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使工業水處理的利潤達到了30%。
在業內頗具口碑、領先的國際水務公司ITT也把水處理系統的“全生命周期”作為最大的競爭優勢:污水處理,水的回用,高效節能,能量回收。
ITT中國與印度公司總裁柯博德解釋說,這就意味著水處理系統不僅要進行水處理,同時也要在此過程中保持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現在山西的許多煤化工企業都采用這個系統,就是因為既能做到節能,又能達到水的循環使用,后者相當于減少了水資源的購買費用。這都體現了工藝和系統的整體優勢:節水、節能和節約。”他說。
這些正是中國目前大多數污水處理企業所不具備的。周煒表示,目前的許多設備從處理能力、處理規模、處理能耗方面都還存在改進的空間。“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