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共青城市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單位(含二級單位)共62家,用能建筑面積為15.35萬平米,用能人數為1.7萬人。今年1~10月份,能耗為873.48噸標煤,用水16.77萬立方米。其中,人均綜合能耗資源49.46千克標煤,比2015年下降57.46%;單位建筑面積能耗3.06/㎡,比2015年下降15.27%;人均水耗19.08噸,比2015年下降50.21%,各項指標均超額完成任務。
圍繞“百姓需要什么”“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兩個方面,共青城市推進公共機構節能需求端和供給側改革,促進了公共機構服務質量、節能效率提檔升級。
需求端改革方面,共青城市實施了一批新能源、共享、大數據項目:投入38萬萬元,更換了2輛新能源汽車,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噸;電斑馬共享電動車項目一期已建成運營網點33個,投放320輛電動車,日平均訂單量為400余單,行程3600公里,每天減少一氧化碳排放量一噸。這些項目的實施在需求端方面都大大節省了能耗。供給側改革方面,共青城市投入1100多萬元建成的云數據中心機房匯聚了全市所有政務內外網絡設備,實現了統一帶寬出口、設備集中托管、數據有效共享、資源集約利用。特別是云數據機房整合了行政審批、“雙隨機一公開”、數字城管、綜合協同辦公系統、民生資金監管等各類大數據,實現“群眾在線辦理、部門在線審批”,讓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啟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掛牌組建市行政審批局,梳理整合全市涉及15個單位、部門的145項行政許可事項和25相其他權力事項,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實現辦理事項“一號申請、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站辦結”,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提升了服務效率,有效解決了機關效能低下、資源重復投入的問題。
在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過程中,共青城市堅持示范創建與全民參與深度融合,通過示范引領,促進以點帶面,引導全民參與,形成公共機構節能的強大合力。
一方面,共青城市著力提升硬件設施,示范點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三中心一館”項目總投資約4500萬,總建筑面積約15190 ㎡,為一星綠色建筑。該項目規劃建設了節能型電梯、能耗監測系統、水計量裝置、高效率等級節水器具、節能照明、生態停車位等基礎設施,構建了一個內外循環、監測可控、綠色環保的生態系統。新建甘露公園全部采用節能設備和技術。南湖新城根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堅持勤儉節約、適用為主的原則,統一建設中醫院、九年一貫制學校、體育館、青年公園等公共設施,有效防止高校重復投資的現象發生。鄱陽湖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基地聚焦水生態保護、水資源集約利用前沿基層研究,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科研項目46項,獲得了各類科技獎勵30余項,為全省乃至全國水系生態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完成了創業路、北京路、火車站等道路節能燈改造。
另一方面,共青城市提升軟件實力,積極引導全民參節能行動。將公共機構節能宣傳培訓納入“四城”同創的重要內容,堅持以節能宣傳周為契機,持續開展系列活動。召開了全市公共機構能源資源消費數據填報培訓暨會審工作會,提升了各部門抓節能、促效能的工作水平。各單位通過張貼節能標識、懸掛橫幅、擺放宣傳板報、微信公眾號推廣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和節能意識。此外,健全了全市機關干部周五大掃除制度,各單位深入責任片區宣傳節能相關知識,以公共機構節能促進全社會節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