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20日報道稱,日本豐田汽車計劃通過與廣汽集團的兩家合資企業制造和銷售由中方企業開發的純電動車,此舉是為應對中國將于2019年開始實施的新規。該規定要求豐田等車企每年要在華生產幾萬輛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豐田原本打算自主開發純電動車,但擔心在應對新規定的實施上來不及,因此破例采取了將開發權交給中方合作企業的方式。
報道稱,在純電動汽車戰略方面,一度主打混合動力新能源車的豐田被認為繞了彎路,因而公司執行部有很強的危機感,特別是中國政府的政策可能導致豐田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根基發生動搖。
日本《東洋財經在線》網站近日報道稱,憑借巨大的人口及政府的強力扶植,中國正逐步成為全世界新能源汽車的最大市場及生產基地。在布局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方面,日本企業被認為落后于歐美車企,但日本車企正在利用與中資的合資公司市場影響力進行追趕。另外,日本車企也試圖爭取在技術上取得主導權。如日產和三菱都擁有一定獨創性技術。宣布將在2030年前實現全車型電動化的馬自達還提出提前應用自動駕駛技術。但如果日本對新的智能化環保化技術和市場需求不敏感,就會導致落后和危機。
德國《經濟周刊》20日稱,戴姆勒近日宣布將向中國市場投資6.8億歐元,用于擴大電動車及電池生產。戴姆勒大中華區負責人唐仕凱稱,這筆資金是已經宣布的100億歐元資助全球電動車攻勢的一部分。戴姆勒已經與北汽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今年7月,兩家公司宣布將投資6.55億歐元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因此能夠確保奔馳在2025年前獲得“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周,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區總裁海茨曼在廣州車站宣布,未來7年,大眾將與中國伙伴一起為電動車的研發投資100億歐元,在2025年之前,將在中國生產40款新型電動汽車。大眾與中國江淮汽車公司共同成立電動車合資公司的計劃進展順利,預計2018年上半年將共同生產出首輛電動車。寶馬此前也發表聲明稱對新規表示歡迎,目前正尋求與長城汽車在華組建一家合資企業生產電動車。寶馬還聯合4家合作伙伴,投資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
面對德、日對手,美國車企也加入競爭。通用集團今年宣布將在2023年前,推出至少20款新型電動車及燃料電池車。10月2日,通用宣布正在朝著一個“零排放的未來”轉型,計劃于未來18個月內推出兩款新型全電動車。路透社此前援引通用集團中國公司總裁錢惠康的話稱,通用的中國合資公司有望生產足夠數量的新能源汽車,上汽通用集團及其與五菱汽車組建的三方合作公司正在“努力至少達到積分授權要求。”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鐘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歐美日各汽車企業面對中國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各國車企緊密跟蹤中國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政策,并積極做出調整和應對。“想在汽車江湖上行走,就必須作好中國市場,這是全球汽車行業的現實。”
然而也有聲音認為中國電動車市場已出現供應過剩局面。美國《華爾街日報》20日報道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汽車制造商共生產42.4萬輛新能源汽車,但銷量僅為39.8萬輛。而且分析人士估計,個人消費者購買量只占總銷量的1/4,其余部分被國有出租車公司或其他公共服務車隊購買。大眾汽車中國業務首席執行長海茲曼表示,大眾正在研究汽車共享服務等選項,消化多余的產量。汽車專家張毅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華銷售的電動車已供過于求,后續產能依然過剩。“電動車的制造流程并不比傳統汽車更復雜,此番外國車企同中國廠商尋求新一輪合資有擴大產能,進一步搶占國內市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