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11月19日晚,記者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磯山工業園采訪發現整個園區煙霧濃重、氣味難聞。20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此園區,天空就像過濾了一樣干凈。原來,21日、22日環保部、江西省環保廳及九江市環保局組成的聯合督察組,針對前期巡視組查處的問題進行巡視。24日,環保督察組走后第二天,此園區又重現濃煙滾滾、氣味難聞的景象。
環保督察組來了就停產,環保督察組走了就生產,上述園區企業顯然是與環保督察組在玩貓鼠游戲。無疑,環保督察組巡視時看到的景象都是一種假象,如果識破假象應該會采取相關行動;但如果當時被假象所欺騙,巡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企業排污依舊。那么,三級環保部門組成的聯合督察組究竟有沒有識破這種假象呢?期待有關方面公開回應此事。
環保督察被公認為是遏制污染的一把利器。從之前督察情況看效果顯著,比如內蒙古、江西等8省區,問責3287人,拘留310人,立案處罰2659件,罰款近兩億元。然而,在治污問責風暴下,江西竟然還有污染企業敢與環保督察組公然玩貓鼠游戲。筆者以為,這一現象不僅對環保督察工作有不少提示,而且對于建立環保長效監督監管機制也是一種提醒。
從報道可見,此次聯合督察組并不是首次巡視,而是對前期查處的問題進行巡視,也就是說,具有殺“回馬槍”的意味,如果沒有發現問題,即表明整改到位。但事實情況是,上述園區企業并沒有真心整改,否則,督察組到來之前與離開之后不會是煙霧彌漫、氣味刺鼻。而整改不到位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當地政府未嚴格依法處罰違規企業;二是相關企業依然我行我素。
環保問題如果整改到位,顯然不能指望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良心發現,而要依靠獨立性較強的環保督察。但從這個貓鼠游戲來看,環保督察在方式方法上似乎有待完善。這次巡視更像是一種常規動作,有可能被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所掌握,所以企業就采取了“你來我停產,你走我生產”這種對策。但如果這種巡視出其不意,如聯合督察組突然出現在企業生產期間,那么真相就會暴露無遺。
另外,如果聯合督察組在當地多走訪周圍群眾,也能發現此園區的企業是真整改還是假整改。從常識上說,只有企業處于正常生產狀態才會有排放,才能檢驗整改效果;當企業處于停產狀態一般無排放,自然也無法檢驗整改效果。所以,今后環保督察組檢查整改效果時,必須要求企業正常生產,對臨時停產企業要格外警惕,因為這有可能就是應付檢查。
不管聯合督察組是否識破貓鼠游戲,筆者認為媒體這條報道是一封“舉報信”。希望上級環保部門根據這條報道,對相關園區企業不積極整改、欺騙督察組等問題進行重新調查、從重處罰。只有如此,相關園區企業才有望真整改,今后其他企業才不敢再欺騙督察組。此外,其他地方有沒有這種應付環保督察的貓鼠游戲,不妨鼓勵媒體、公眾來檢舉。
鑒于貓鼠游戲影響督察效果,社會影響惡劣,因此,必須高度警惕這種游戲,辦法之一是不斷創新巡視方式方法以發現真相;辦法之二是把這種現象視為對抗讓排污企業付出更大代價;辦法之三是這種游戲背后也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應嚴厲問責。而在督察之外,如何建立更嚴格的常態化監督機制,讓主要污染源處于國家環保部門直接監督之下是非常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