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種跡象表明,雖然仍面臨系列難題,從政府到部委再到民間,實行強制性碳減排交易,建立碳交易市場體系,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的緊迫性已獲共識。林業碳匯因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或成整個碳交易市場突破口。
義烏交易試點
11月1日,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在浙江義烏正式啟動。試點啟動儀式上,有10家企業簽約認購了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每噸價格為18元。這一項目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合作開展,被認為是中國企業第一次自愿購買碳匯林。
根據資料,此次林業碳匯指標來自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于2008年在全國首批實施的6個碳匯造林項目,分別為北京市房山區、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甘肅省慶陽市國營合水林業總場、廣東省龍川縣、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和浙江省臨安市毛竹碳匯造林項目。項目計入期均為20年,經審定的凈碳匯量共為148572噸。
這僅是中國龐大的森林資源中被發掘的一個微小部分。中國森林面積1.95億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49億立方米。中國有世界首位的人工林保存面積0.62億公頃。目前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78.11億噸,據估計,中國森林的6項生態服務功能年價值量達到10萬億元。但中國森林碳匯功能的巨大潛在量,并不等同于大片的“碳匯林”。《京都議定書》規定,實施項目的土地必須是過去50年以來的無林地或1990年以來的無林地。除了滿足對土地的基本要求外,還需要制定方法學、證明額外性(也就是確認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避免碳泄漏等。此外,項目要經過參與國家政府和主管機構批準,最后由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批準、注冊,才可進行真正的交易。
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森林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表示,林業碳匯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存在可逆轉的風險。20年期間,可能會有不可能抗拒因素,導致碳重新釋放到大氣,比如火災等;這點不如工業減排項目立竿見影。在朱建華看來,跟大型企業改造設備,或者風力發電這樣的項目相比,目前即使是比較大的碳匯林項目,也有數量級的差別。正因為如此,森林碳匯交易在整個碳交易市場中的份額還微乎其微,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待成熟。
此外,目前CDM林業碳匯項目主要面對國際碳市場,但由于技術要求高,市場準入手續繁雜,交易成本十分高昂,所以目前全球CDM林業碳匯項目非常有限,買家很少,所以常常是“有行無市”。
或成突破口
林業碳匯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有效途徑。通過技術改造實行減排二氧化碳,每噸的成本一般約要100美元;而通過林業碳匯,每噸的成本大概10美元。而作為交易對象,林業碳匯相對其他碳減排方法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效果真實可見。相比于一些所謂低碳工業項目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新的二氧化碳,林業碳匯是實實在在地吸碳和減排。交易的購買方只要知道林木的蓄積量增加量,就大概可以測算出碳匯量。
業內人士認為,林業碳匯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施行,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比較經濟和現實的手段之一,有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林業碳匯或將打破我國目前碳交易市場清淡的局面。此外,實現林業碳匯交易對于創新林業發展機制、突破林業發展瓶頸、促進林業資源優化配置、建立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的新機制、切實提高林農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碳交易”是買賣碳排放權的交易,它交易的內容是二氧化碳排放權。據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總額2020年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從而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依賴于國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國家的市場,而國內的碳交易市場幾乎是“零”。此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賣家之一,尷尬的是,缺乏國內碳交易市場及體系,主要國際買家不得不到歐洲BlueNext市場及美國證券交易所交易,使得中國對碳交易的價格完全沒有話語權。而沒有話語權的結果,也一再地延誤著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出現。
雖然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碳匯交易市場,但我國近年來已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如隨著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建立,全國各地掀起成立環境交易所的熱潮,中國初步構建國內碳交易市場體系。2010年4月27日,國內首個自愿碳減排交易平臺——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網上交易平臺正式開通,第一個月共成交526例。隨著交易系統和交易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這一平臺將具備與國際機構同等的碳交易技術能力。2010年8月,我國第一個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的全國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成立,鼓勵企業捐款造碳匯林。
然而目前國內的碳交易所都是地方設立的,沒有國家政策引導,存在盲目性、發展道路不清晰、地方保護主義等缺點,這樣不僅不能促進我國碳交易市場形成完整產業鏈,反而搞亂市場秩序,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專家呼吁我國亟需建立國家級碳交易所,整合地方資源,穩定市場秩序,這也是發展我國碳匯交易市場的關鍵。
多重瓶頸待破
雖然我國碳匯交易市場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正如上所述,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云說,賣方要進入碳匯市場需要有四個環節:一是營造碳匯林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林業局制定的“碳匯造林系列標準”實施;二是要有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三是要有與國際接軌并結合中國國情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四是要有第三方審定、核查以及規范的項目注冊和碳信用簽發程序。目前全國已有約10家機構具備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森林碳匯計量與監測資質,但相關的交易政策還未出臺,認證、注冊的相關規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上海碳匯林實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軍純表示,林業碳匯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面臨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地方政府重視程度不高;其次,缺乏專業人才;第三,資金引導措施少。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發展碳匯交易首先要建立起交易平臺;其次是要建立一個有形市場;第三要建立一整套標準規范體系,包括計量、監測、評價、認定體系,以及與森林產權相聯系的制度規范;第四要建立起一支能夠與碳匯管理相適應的專家隊伍,為碳匯交易市場建立提供人才保障。 □本報記者 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