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轉回到去年12月10日。預警預測能力薄弱、應急工作教條……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和山東省環保廳對德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德州也成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嚴重霧霾后,因應急響應不力被約談的首個城市。
如今,近一年時間過去了,德州應急能力是否過關?空氣質量是否有好轉?近日,記者赴德州實地采訪。
自動監測站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8倍,預警預測能力明顯提升
“被約談,是壓力也是動力。”德州市環保局局長馬紹省說,針對預警能力預測能力弱的問題,德州大幅增加投入,補齊能力建設的短板。
據介紹,為了讓監測更精準,以便掌握更準確的空氣質量數據,德州投資1.6億元,在重點區域、重點鄉鎮等優化布點,建設了91個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全市空氣監測站點總數達到122個,分布密度是山東省平均水平的5.8倍。德州還為環保、氣象部門建設視頻會商系統,加快會商進度,并實現數據共享,提高預警預報準確率。
德州市環保局副局長張光瑞介紹說,針對應急工作教條化問題,德州市立即調整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提高應急指揮效率。比如,原先重污染天氣應急發布流程是市領導簽字后由市政府辦公室發布啟動指令,現在特批為應急辦公室可直接發布應急指令。這簡化了發布流程,提高了發布效率。
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從今年11月1日起,德州和京津冀其他城市一個標準預警重污染天氣。進入11月,當地舉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演練,“真槍實彈”提高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能力。
抓主要矛盾,2.65億元專項資金補貼農村居民購買清潔煤
市里堅持標本兼治,確定了“壓煤、抑塵、控車、除味、增綠”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路線。
據德州環保局測算,影響德州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燃煤。“由于直燒散排,1噸散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與10噸工業用煤排放的相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在環保專題會議上多次強調,“一年時間,把全市的劣質散煤全部請出市場,改用清潔煤。”
為此,德州全市120萬噸民用煤全部替換為清潔煤。德州市縣財政拿出2.65億元專項資金補貼農村居民購買清潔煤,每戶補貼1噸,每噸補貼200元。因為補貼后的清潔煤與同價格散煤相比性價比高、污染少,村民購買熱情也高了起來。
目前,全市共規劃建設煤炭物流園13個、鄉鎮配送中心188個。德州還對民用型煤全硫含量、發熱量等指標作出了具體規定,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方式確定清潔煤供應企業,從源頭上管控清潔煤流通主渠道。
“光整治散煤還不夠。”張光瑞介紹說,下大力氣推進燃煤鍋爐整治也不能放松,截至目前,165臺10噸以上大型燃煤鍋爐已完成84臺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年底前全部完成。1737臺10噸以下燃煤鍋爐整治已完成1642臺。
噴淋降塵成建筑工地標配,施工揚塵納入在線監控
在德州市陵城區一座大院,記者看到屋頂上噴下水霧,地上濕漉漉的。市環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長王向榮介紹,這是陵城區給市區降塵的重要手段,這些設備每小時噴水霧10分鐘,用于降塵。目前,全區機關事業單位的辦公樓上都安裝了噴淋噴霧設施, 200多家生產企業也按照政府要求,裝上了噴淋降塵設備。
提升空氣質量,抑制建筑揚塵至關重要。記者在德州市區的一處建筑工地上發現,現場設置了霧炮、流動灑水車,控制揚塵;在塔吊大臂上也安裝了自動噴霧系統,每天對施工場區進行噴霧降塵。
“這是建筑工地的標配,而且納入了視頻監控平臺,住建部門可以全過程動態監控施工揚塵情況。”德州市住建局安監站站長趙書君說,今年以來,共開展了3次集中專項檢查,對全市271個建筑工地進行拉網式督查,對揚塵整治不力的14個工地責令停工整改,并予以通報。
此外,德州市還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德州市環境監察支隊副大隊長苑錚介紹,今年以來,檢查企業5500余家次,行政處罰123起。公安、環保部門聯合偵辦環境刑事案件57起,刑拘142人。
今年前三季度,德州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山東省環保廳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9月,德州“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為152天,同比增加33.3%;4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濃度同比分別下降12.8%、12.2%、8.8%、14%,其中PM2.5改善幅度居山東省第一位。獲得山東省大氣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資金1264萬元,位居全省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