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普陀質量發展指數作為上海首個地方性質量指數正式發布,指數對普陀的城市建設、經濟、科創到人居生活、產品安全、工程和節能減排等百姓生活中涉及“質量”的內容進行系統性專業評價。記者從普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該評價體系由4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構成,經過一年調研分析,最終得出2015年普陀質量發展指數為88.32。
質量指數涵蓋生活各方面
一個區域的百姓生活如何,可以從各種“質量”來反映,大到環境質量、科創環境、教育環境、城市文明環境的質量,小到家用電器質量、食品質量、住房質量、小區綠化水平和社區服務水平。
去年,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發展局)與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一起,把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質量統籌起來,進行了系統的數據收集、行業調研和專業測評,在上海率先發布首個地方性質量指數。該指數由質量發展環境、質量發展成效、質量發展措施、質量發展保障4個二級指標組成,二級指標又分解為17個三級指標,每個三級指標再分解成45個小指標,層層分級,覆蓋普陀區的產品、工程、服務、人居等領域。
權重向百姓獲得感傾斜
“質量指數是項目組針對區里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定量和定性方法,通過構建模型、行業調研、數據收集、測算評價一系列工作得出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馬益群介紹說,在不同的指標上有不同的權重。
記者留意到,4個二級指標中,“質量發展措施”權重最大,其中“消費者投訴解決情況”權重占7%,這一項指標普陀區的得分為92.51。
去年一年,普陀12315熱線接到舉報1090件,受理投訴1469件。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針對涉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及消費者反映的集中問題進行質量檢測。“消費者投訴是對百姓獲得感最直接的反饋,把它的權重放大,表明政府對傾聽民聲民意的重視。”馬益群說。
建立每個指標的精細調研
對于每一項指標,項目組都經過精細調研和客觀測評。人居質量水平就分成空氣、水、噪聲、公共交通、綠化覆蓋率和社區服務(居家養老)水平6個指標。其中區域綠化覆蓋率達26%,人均公共綠地達6.8平方米。
社區服務(居家養老)方面,項目組調查的范圍涉及包括社區流動人員、機動車停放、裝修垃圾、夜間巡邏在內的社區秩序維護;樓道衛生、道路綠化等社區環境管理;就餐服務、居室保潔等居家養老等方面,最終根據居民滿意度得出2015年普陀區社區服務水平指數為84.42。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百姓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質量的內涵不斷擴大。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發布實施,質量更成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觀評價地區發展狀況成了當務之急。
“上海正在推行質量發展,普陀邁出了第一步,建立起研究框架,對于在全市推廣復制很有價值。”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陸楊先表示,數據需要時間積累,“明年有新的指數,就可以進行對比,看出各種質量的長處和短板,進行針對性的固化或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