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沿105國道北行進入石關鄉,紅瓦白墻與綠油油的茭白田交相呼應,撲面而來的是涼爽的微風和清新的空氣,眼前這一片生態鄉村美景讓人真正體味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深刻韻味……隨著合九鐵路、東香高速、岳武高速相繼開通,拉近了石關與合肥經濟圈和武漢經濟圈的距離,區位優勢日益突出,怎樣利用助推脫貧攻堅,成為了石關鄉黨委政府近年來最為關注的問題。
石關鄉總面積93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24個村民組,3275戶12444人。2013年,石關鄉通過建檔立卡明確了各類貧困戶1015戶3215人。鄉黨委、政府把扶貧開發作為統籌全局的中心工作,根據石關鄉特有的生態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扶貧計劃和脫貧規劃,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向貧困宣戰。
窮鄉蛻變,茭白地里說豐年
石關鄉平均海拔847米,屬典型高寒山區,年平均氣溫14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25攝氏度,這種特定的氣候條件讓石關鄉發展成了享譽全國的“高山蔬菜之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每年6月至8月,石關鄉蔬菜滿園、瓜果飄香。東沖村胡中勝開著小面包車,嘴里哼著小曲,生活有滋有味,原來他家今年種茭白、茶葉賺了6萬多元,而在此之前,因母親殘疾、孩子上大學,家中無主要經濟來源,胡中勝被認定為村里的貧困戶。
2015年,在村“兩委”的引導下,胡中勝租了幾畝田種起了茭白。“當年就賣了4萬元。”談到家里的變化,胡中勝話語中顯得神氣十足,“今年,我又利用空余時間在家搞茶葉加工,又賺了兩萬,還裝了光伏發電,多虧了村里給我出點子,我才有現在的日子。”
2014年東沖村被列為全縣65個貧困村之一,該村緊緊圍繞鄉黨委提出的打造兩大基地主線,實施精準扶貧,以“春季茶、夏季菜,青年務工常在外,適度養殖掙外塊”的產業發展思路,通過高山蔬菜種植,到現在全村成功脫貧55戶 220人。
隨著精準扶貧的不斷深入,東沖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改觀,如今,全村樓房率已達90%,實現80%的組通水泥路,其中4個組戶戶通水泥路,通訊、電力、電視覆蓋率100%,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正朝著小康邁進。
一方面通過指引村民發展產業,另一方面通過村黨組織成立合社,讓農民規避風險。
石關鄉龍潭村過去也是貧困和落后的代名詞,在村黨組織的帶領下,成立了龍潭村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產業化經營,使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1200元提高到2011年的4800元。有了成功案例,隨后又成立伏龍寨高山蔬菜合作社,農戶負責種植,合作社負責產業更新和銷售,再次使100多戶農戶平均每年增收6000-7000元。
十幾年來,石關鄉通過試驗推廣、大戶帶動、以獎代補,告訴群眾“種什么”;通過專家指導、農技培訓、學習觀摩,教會群眾“怎么種”;通過宣傳推介、建立網點、培育經紀人,幫助群眾“賣出去”。目前全鄉現已建成高山蔬菜基地2.4萬畝,其中,茭白水生菜種植面積1.1萬畝,四季豆、豇豆、西紅柿、辣椒等旱地菜種植面積1.3萬畝,年產無公害蔬菜2.7萬噸,遠銷合肥、武漢、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總產值過億元。
石關鄉漸漸走出一條變氣候劣勢為產業優勢的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經。特別是茭白產業充分發揮了夏天溫度低的特點,效益是種植水稻的5-8倍,一般實現1畝茭白5000元收入目標。
僻壤更衣,笑迎南來北往客
在扶貧攻堅如火如荼的石關鄉,“休閑避暑旅游勝地”這塊招牌無疑是山區群眾的最大紅利,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養育了一方百姓,造福了千萬農民,生態扶貧之花正在石關結出令人振奮的累累碩果。“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松、冬滑雪”,吃上農家飯,體驗農家樂,享受農家溫馨,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流連往返。
走進大橋小垅中心村,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茭白田,齊全多樣的健身器材、美麗寬闊的文化廣場,豐富多彩的宣傳墻畫,清新一色紅瓦白墻且座落有致的樓房(當地群眾稱“茭白樓”),綠蔭清香的苗木花卉,平坦整潔的鄉村大道,優雅靚麗的鵝卵石路直接延伸到農戶家……每年夏季,這里都搖身變為城市人的休閑別墅,“冬去夏來,候鳥飛進了大山里”,候鳥式鄉村旅游名聲鵲起。
“相比我們城市夏季又悶又熱的‘桑拿天’,高海拔的石關真是太舒服了。”去年來了一趟石關避暑,合肥的王先生決定以后每年夏季都到石關避暑養老。石關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利用茭白產業形成的田園風光,積極引導發展鄉村旅游業。特別是利用夏天氣候涼爽的優勢,吸引合肥、武漢等地游客前來避暑休閑,吃住一天只要130元。
大橋小垅中心村貧困戶李葉森就是受益人。李葉森有兩個孩子,都考起了大學,昂貴的學費是他致貧的主要原因。“去年我種了4畝高山蔬菜,鄉里給我安排了光伏項目和雨露計劃等,可是還是不夠家里的開銷。看到同村的人搞休閑旅游,在村里的幫助指導下,把家里進行了改造,將房屋變成了休閑‘小別墅’。這不,今年夏天合肥立刻來了兩個老人在我家住,僅一個月就有幾千元的收入。”
通過發展集吃、住、玩、樂于一體,設施齊全,干凈衛生,環境清新的農家樂,吸引合肥、武漢等地游客前來避暑休閑,去年,該村全年接待游客1萬人次,每戶農家樂平均純收入5萬元以上,部分農家樂年收入達10多萬元。
不像夏天這些避暑的農家樂,去年冬天,石關鄉西灣組的許開文也給忙壞了。許開文是建檔立卡一般貧困戶,家里雖有房子,但經濟上始終不景氣,無法保證家里正常的生活。2016年1月1日,安徽省首家高山滑雪場——大別山滑雪樂園正式試運營,而這座滑雪場就坐落于許開文的家門口。
大別山滑雪樂園由河南樂途旅游公司投資建設,地處海拔1010米,規劃面積約100畝,總投資1億元。一期建設內容包括體育滑雪練習道、初中級滑雪道、魔毯、造雪機、壓雪機、泵房、蓄水池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后期將建設滑草場、高級滑雪道、休閑度假村、養生養老項目、生態農莊等。一期建設已完工,并于2016年元月與岳武高速同期開業,當季,接待游客達4萬人次,率先融入武漢經濟圈,真正實現“要想去滑雪,不用去東北!”。
和許開文一樣,在滑雪場周邊開起了農家樂的有十幾家,“游客來滑雪期間,家里每天爆滿,就我這家,整個冬天接待游客超過2000人,實際收入接近20000元。”除了農家樂,周邊的小賣部也逐漸增多,因為滑雪場項目,有效帶動了當地旅游業“井噴式”增長,有了這些“干貨”,群眾對好日子又有了盼頭。
近年來,石關鄉以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為目標,充分挖掘和利用石關得天獨厚的區位、自然、生態和人文優勢,依托國家體訓基地等國字號、省字號招牌,以及“神奇石關”、“夏天喝稀粥不淌汗”的自然名片,大力發展鄉村農家樂旅游項目,目前該鄉鄉村旅游扶貧初現成效,全鄉53家農家樂收入近200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大別山滑雪樂園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功能和品位,爭創4A景區。同時加快推進國家體訓基地擴建、石關生態國際大酒店、石關避暑山莊、金水灣度假村、橫沖生態農業園等鄉村生態度假旅游項目建設,深化旅游與文化、體育、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旅游富民工程和旅游扶貧工程,探索創新與天鵝集團等企業合作模式,推進國家旅游扶貧村項目建設,力爭修通涓水灣至中畈旅游環線道路,以涓水灣、大橋小垅中心村、龍潭姚畈中心村、八里西灣等地為核心,奮力打造石關 “候鳥村”旅居基地。通過鄉村旅游鋪就一條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石關鄉鄉長徐峰介紹說。
全面幫扶, 白發翁媼盡開顏
2016年,石關鄉仍有未脫貧人口591戶1572人,其中五保戶157戶167人,其他政策兜底42戶81人。為全面貫徹落實各級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精神,石關鄉整合省市縣各級幫扶單位及鄉直單位全體干部職工251人對2016年591戶未脫貧戶實行結對幫扶全覆蓋,整合光伏、小額信貸、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社會幫扶等措施,與政策兜底相結合,打好“組合拳”,實施“立體、全方位”幫扶,做到能扶盡扶,應保盡保。
在幫扶工作中,結合石關實際,為每位幫扶干部印制幫扶手冊,做到人手一冊, “手冊中明確了幫扶人的職責、幫扶要求、幫扶措施和貧困戶名單等,檔案資料一一羅列,脫貧攻堅工作更加明確。”石關鄉分管扶貧工作的黨委副書記胡通說。小小幫扶手冊既拉近了幫扶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也方便了幫扶干部開展工作,更體現了脫貧攻堅中在細節之處凸顯精準,為石關鄉2016年實現戶脫貧、村出列打下堅實的基礎。
“去年種植茭白兩畝,石關鄉配套獎補資金特色產業1000元。”蛇形村貧困戶徐英龍說。
“我是低保貧困戶,鄉里給我安排了光伏發電項目,現在每月都能拿到固定的收入。”黃洋村胡存根說。
一串串精準幫扶措施的執行,讓貧困戶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一個個舉起大拇指,心里樂開了花。
據統計,截止到7月31日,石關鄉新發展茭白948.9畝、四季豆等旱菜20.1畝、茶改367.3畝、養禽4000只、種植桔梗及其他林藥16畝,60萬元貧困戶產業發展的啟動資金已經開始發放,受益人口531戶1857人。2016年光伏扶貧項目任務建設7個100KW集體分布式光伏電站和123戶3KW分布式光伏電站,目前已開始對各村選址進行四方確認。小額信貸發放工作群眾積極性高,目前已發放貸款154萬元,其中光伏貸款78.6萬元,其他產業發展貸款75.4萬。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已開始啟動,共確定對象46戶153人,其中集中安置38戶127人,選址基本確定,實施方案已編制并上報,目前正在對項目實施區進行勘察設計。
“當前脫貧攻堅到了攻城拔寨的關鍵節點,我們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真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推進,強化問題導向法、時間節點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抓脫貧攻堅工作,深化“兩學一做”,進一步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踏石留印、抓鐵留痕的作風抓好落實,團結和帶領全鄉群眾,拔除窮根,決戰貧困,建設小康。”石關鄉黨委書記儲德林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