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6日,筆者走進河池·南丹工業園區,寬敞整潔的生產車間、整齊劃一的倉儲庫房、綠樹成蔭的企業廠區映入眼簾……“我們對園區進行合理規劃,盡量保留山地的生態原貌,高起點高標準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南丹縣委書記韋永山如是說。
南丹縣以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發展工業,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服務”的方針,按照“特色化方向、區域化布局、優勢化競爭、集聚式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有色金屬這一主導產業,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鏈,讓各類資源在產業鏈中得到最大限度綜合利用,不斷完善工業園區生態配置,精心打造生態環保工業園。據悉,“十二五”期間,該工業園區累計投入循環經濟、生態環保等項目資金達22.8億元,實現了年節標煤4.85萬噸,年節電9040萬Kwh,年減少取水量94.2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50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1%以上。
南丹縣把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中之重,鼓勵企業創建“綠色企業”。南方公司總投資14.86億元的銻銀多金屬綜合回收循環經濟項目,8月中旬正式投產運營。項目將減少SO2排放1075.11t/a,減少煙塵排放234.82t/a;含銻粗鉛冶煉綜合能耗將降至201.36kgce/t,電解精煉綜合能耗將降至96.56kgce/t,冶煉工藝綜合能耗降至308.5kgce/t。年可實現產值27.55億元,年利潤達1.93億元,年上繳稅金5669萬元,可解決860多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監督管理,要求入園項目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對重點耗能、存在污染隱患企業的節能減排實行項目化管理,分門別類制定節能減排目標,對企業實行全天候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督導企業扎實有效做好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工作。近年來,全縣關閉產能落后企業54家,完成總投資45101.26萬元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24個,有效控制源頭污染,減少重金屬的外排,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河池·南丹工業園區主要是山體地形,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確保每畝地投資強度和稅收效益,降低污染排放?園區已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政企共建、利益共享、有序建設、滾動開發”的新路子。目前,已引導園區企業投資5億多元,“開山填溝”“向山要地”,建設“梯田工廠”,投資3000多萬元強力拆除園區規劃范圍內豐塘坳尾礦庫周邊歷史遺留的12家落后小選礦廠,騰出閑置土地1000多畝留給強優企業發展壯大,使園區開發建設面積達5000多畝。在項目招商中,園區特別重視企業環境影響評價,通過提高準入標準,引入符合園區產業布局的各領域龍頭企業,促進高新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為保證園區環境質量,該縣在全市園區中首個成立環境保護自律協會,實現了企業由“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轉變。逐步構建園區引導、企業自律、行業監督、自我加壓“內外雙緊”的環保工作新格局。同時,常態化開展安全環保監督和防控,建立環保有獎監督舉報制度,對重點企業重點時段重點監控,逐項督促整改落實存在問題,守住經濟發展“生命線”。以南方公司作為生態環保型工業園區建設的典范,引導企業持續投資實施綠化、亮化、美化、硬化“生態工廠”建設大行動。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近10億元,其中“生態工廠”建設投資達1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