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部和環境署當天在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共同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這份報告的牽頭人盛馥來對新華社記者說,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僅將社會、經濟和環境相結合,還涵蓋了政治和文化兩個層面,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將環境和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結合。
“生態文明聽上去‘高大上’,其實質是一種以生態保護為核心的生活方式,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比如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通過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幫助當地老百姓改善生態環境,進而消除貧困,提高生活質量。”
據盛馥來介紹,中國自推行生態文明戰略以來,取得的成績引人注目:中國森林覆蓋率從2001年占國土面積的16%增長到2013年的21%,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23%;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在2011年至2015年短短四年間增長了45倍;截至2014年底,中國城鎮節能建筑面積達105億平方米,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的38%,占比相當可觀。
盛馥來說,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可以為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其他國家提供經驗和借鑒。他以中國與非洲國家的綠色能源合作為例說,為推動非洲綠色發展,分享低碳清潔技術很重要,“但光靠技術是不夠的,根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在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建設層面也應有更多的切磋與合作”。
他認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管理體制方面的創新尤其具有國際借鑒意義,例如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功能進行的國土空間統一規劃、將生態環境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以及官員的生態環境終身追責制度等。
對中國未來環境事業發展,盛馥來說,中國經濟當前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環境壓力仍然很大,但從生態文明戰略的實施到相關國際環境條約的談判,中國政府一直在發揮積極作用。此外,中國政府和聯合國環境署一直保持密切合作,特別是中國政府對南南環境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23日至27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約2000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包括120余名部長級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