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南平市輕工業增速比重工業高出4.7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重為55.4∶44.6。南平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兩年,南平輕工業不僅產值高于重工業,發展增速也明顯更快。
南平作為典型的山區和后發展地區,其經濟發展面臨著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與壓力。探究其工業結構何以呈現進一步輕型化態勢,是理解欠發達地區發展邏輯的一個途徑。
工業的輕與重區分在哪?通俗來說,輕工業以提供生活消費品為主,重工業以提供生產資料為主。一般而言,發展重工業不僅產值高、對財政貢獻大,也更容易彰顯政績。可南平為何反其道行之?
說實話是無奈。本身重工業基礎薄弱,相對沿海的交通不便以及省里對其環境保護的高要求,使南平難以引進甚至經常不得不拒絕一些重工業項目的落地。可以說,南平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決定了不能走沿海那樣的大港口、大工業、大平臺的路子。
反者道之動。既然南平必須把綠色發展作為主攻方向,那就必須在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等方面實現升級轉換,著力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子。工業結構輕型化就是走這條路子的表征之一。
工業輕型化意味著什么?減少經濟對土地、礦產等原材料的依賴,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
結合南平實際,我們可以看到,南平近年提出3個有希望打造的千億產業集群,其中的食品產業和竹產業均屬于輕工業范疇,前者依托于南平已有的包括畜禽、酒類、茶葉、筍制品、油茶、果蔬、糧食等食品工業產業體系,后者依托于占全省近半的竹林面積和較齊全的竹產業鏈。這兩大產業,靠的是可再生資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生產的是百姓日常消費品,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從工業輕型化起步,南平的發展邏輯又該如何深度演繹?
產業的輕型化。這從南平提出的第三個千億產業集群可見端倪。2013年,南平提出打造千億旅游產業,力圖建成產品多元、服務一流的國際知名旅游養生目的地、區域旅游集散中心和獨具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南平擁有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在人們越來越注重休閑品質的當下,日益成為競爭力。旅游屬于第三產業,南平從第二產業輕型化到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走出的正是產業輕型化之路。
發展的綠色化。綠色化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經濟結構。這與南平以綠色食品加工、旅游養生、特色現代農業等為重點,大力推動三次產業聯動發展,著力打造具有特色規模優勢的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不謀而合。
南平推進綠色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更是成功爭取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智慧城市試點、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城市區域性試點、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和武夷山生態旅游發展示范區等國家級綠色“金牌”,正努力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
南平也在動真格。近兩年來,南平共關停礦產開發企業26家、小木材企業480多家,未新批一家礦產開發企業,未新上一個重化工項目。同時,加強了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引導。2012年至今,南平市環保部門共否決近100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
當然,綠色化還需要更明確的發展思路和更實在的舉措。生態保護、流域治理、節能降耗等需要壯士斷腕;綠色發展的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產業布局亟待厘清;整合現有綠色技術創新要素,形成面向人才、研發、產品、市場的綠色支撐體系尚需破題;圍繞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期待集聚、釋放……綠色化還任重道遠。
變輕變綠,南平正試圖為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蹚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