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近年來,一批國家戰略陸續結緣江西。面對機遇的一次次垂青,江西全省上下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按照“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要求,主動對接、迅速行動,與世界共舞,展江西風采。
“河長制”未雨綢繆
最近,江西武寧縣縣長郭曉明多了一個“官”銜——修河武寧段“河長”。
“你可別以為這個‘河長’真是什么官!它并不是官,而是一種責任。我負責的河段出了問題,首先問責的就是我。” 郭曉明對記者表示。
武寧縣是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境內有34萬畝廣闊水域。修河自西南向東北宛若一條綠色綢帶,綿延110多公里橫貫武寧全境,被武寧人稱作“母親河”。如今,作為一縣之長的郭曉明又成了母親河的“河長”,談起感受,郭曉明用了三個“更”字:加強河湖保護管理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具體了、心中的弦繃得更緊了。
2015年11月2日,江西省在武寧召開的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推進會上,宣布在省域河流湖泊內建立“河長制”。由省委書記、省長掛帥擔任省級正副“總河長”,省、市、縣黨政四套班子領導擔任河流“河長”,這一舉措被解讀為是江西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實需要提出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
江西有得天獨厚的秀美山水,是中國最綠的省份之一,生態優勢是江西聳立當下、面向未來的最寶貴資源、最大比較優勢。2014年,國家批復江西省全境列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江西“綠色崛起”迎來了寶貴的歷史機遇。
其實,“河長制”并不是江西的首創,但是江西的“河長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與其他省份重在“治”相比,江西更注重“防”。
“豐富的水資源和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優勢。實施‘河長制’就是要鞏固和提升這一優勢,把一些影響河湖生態環境的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不走‘發展、污染、治理’的老路,進一步夯實綠色崛起的基礎。”江西省水利廳廳長羅小云說。
郭曉明說:“近年來,我們一直按照‘養山護水’的要求,推進全方位、立體式修河武寧段生態環境保護。修河水環境非常好,作為修河武寧段“河長”,要真正把環境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壓力還是很大,不過我有信心做好。”
生態成經濟富礦
武寧地處贛西北,森林覆蓋率達72.1%,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近年來,該縣確定了“致力綠色崛起、建設幸福武寧”的發展戰略,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理念,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入冬時分,在武寧縣的楊洲鄉,青山環繞當中有一大片獼猴桃田特別顯眼。兩個月前獼猴桃采摘旺季,這里人流如織。時下,已經過了采摘的季節,農民正在忙著對果樹進行剪枝,對果園進行翻耕。
果園的主人叫樊江寧,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樊江寧介紹,以前當地人并沒有意識到獼猴桃可以給他們帶來財富,那時候,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還很簡單,就是砍樹。土地里種出來的糧食不夠吃,大家全靠砍樹,賣樹養家糊口,如此年復一年,惡性循環。
2013開始,樊江寧先后投資300多萬元,在楊洲鄉建起了250畝的紅心獼猴桃基地。雖然紅心獼猴桃要到第四年才到盛產期,但現在樊江寧已經跟香港一家水果公司簽下了長期訂單,產品根本不愁銷路。
“今年還沒到盛產期,只有10噸獼猴桃,十來天就賣完了,預計明年產量在50噸左右,后面150噸,以后每年穩定在300噸左右,預計到盛產期每年可以有2000多萬元的毛收入。” 樊江寧信心滿滿地說道。
紅心獼猴桃對環境和管理技術要求極高,而武寧這個地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結構,各方面都非常適宜紅心獼猴桃的生長。樊江寧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吸引家庭農場的加入,種植面積控制在1000畝左右。
除了銷售收入外,樊江寧還依托獼猴桃基地開發了集觀光、采摘、休閑于一體的旅游體驗基地。不少人慕名前來,優美的生態環境讓游客“到此一游”變成了“到此長留”。
富裕起來的不僅僅是樊江寧。在他的帶動下,當地村民意識到了綠水青山也可以變成金山銀山,逐漸摒棄了過去的生活習慣,開始吃起了生態飯。不少村民紛紛加入樊江寧的獼猴桃基地,通過家庭農場獲得不菲的收入,還有不少村民到基地務農賺錢,吃生態飯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的生存常態。
“實踐證明,生態是經濟的富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綠色崛起的道路,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而且可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實現人民幸福指數的大幅度提升。”武寧縣縣委書記沈陽表示。
對于武寧縣取得的成績,江西省委書記強衛如是評價:武寧的成功實踐說明,生態保護與加快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會影響發展,反而可以促進高質量的發展,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綠、富、美”三者完全可以一起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