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一降之間,折射出這個單位在節能降耗工作中所下的功夫。
“主要依靠單耗分析、削峰填谷和優化流程,全方位、多渠道的尋找降耗潛力點。”集輸大隊大隊長彭修鎮將三項措施描述為用電挖潛“三板斧”。
單耗分析:精細中找潛力
在集輸大隊海三聯合站的中控室內,墻上懸掛著一張“經濟運行版圖”,在這張運行版圖上,用曲線繪制著電泵、外輸等參數。
這些參數,都是他們長期以來探索出的最佳運行效果指數。“對照這些參數,就能明確知道哪些設備在什么狀態下能保持最佳性能。”隊長喬小剛解釋。
例如加熱爐的主要作用,便是將管線中的原油加熱,從而提高輸送效果。但是加熱到什么程度最好呢?他們將每天的用氣量、效率參數進行記錄,在日復一日的運轉過程中,探索出將溫度控制在67-68攝氏度是最佳狀態。
“溫度過低,原油流動性不強,影響外輸效果,會增加電泵負荷。”喬小剛說,溫度到達一定數值后,原油粘度便不再提高,這時再提溫,反而浪費資源。
其實,不僅是加熱爐,還有電泵的開啟時間、污水反沖洗的處理等節點,他們均制定了不同標準。根據這些標準的運行狀況,他們還要在每天下午的生產運行會上進行分析。
通過單耗分析,使設備保持在最佳性能,不僅提升設備運行效率,還節約了能耗。
如今在集輸大隊的每個聯合站,都將單耗分析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在精細分解中找出節能潛力。
優化流程:工序中找潛力
海三聯合站圍墻外是一座高高的通訊塔,通訊塔旁邊,埋置著他們今年剛剛更換的5千米輸油管線。
“別小看這些管線,半年來,因為更換了這些設施,能給我們節約不少的電費。”喬小剛說,原來Φ426原油外輸管線由于年齡過長,結垢、堵塞等原因,外輸壓力能達到2.7兆帕,更換后,管線壓力降為2.0兆帕。
“如此一來,每外輸一噸液量,就能節約0.9度電。”喬小剛算了算,“海三聯合站每天的外輸液量能達到8900噸,這可是一筆長久的效益賬”。
其實,集輸大隊算的長久帳還不僅限于此,他們從優化生產流程入手,在工序中詳細查找節能潛力。以往,海三聯合站和海五聯合站共同將產液輸送給海四聯合站,從海四聯合站進一步處理后進行外輸。
因為這個原因,在向海四聯輸油的過程中,另外兩家單位“擠”著往里進,無形中增加了輸送壓力,提高了泵壓,增加了能耗。
對此,集輸大隊從流程上進行改進,將海五聯合站的外輸管線改向進海三聯合站,再從海三聯合站一起輸送到海四聯合站,使壓力大大減少。
“只要有效益,就能放手做。”大隊長彭修鎮說。
削峰填谷:靈活中找潛力
8月10日中午,海五聯合站中控室電腦顯示外輸流量為64立方米每小時。
“到了晚上,這一數字就會增大許多,有時能達到100多。”海五聯合站指導員盧英說。
作為集輸單位,海五聯合站每天的輸油過程本應保持在一個平均值,之所以采取這種早晚有別的方式,因為在每天用電的不同時間段,電費標準也不同。白天的電費能達到1.1元,而晚上凌晨后電費降為0.2元。
削峰填谷,錯時用電。這是集輸大隊針對不同用電時間段所采取的另一項節能降費的手段。“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降本方式。”集輸大隊大隊長彭修鎮說,只要合理調配,錯峰用電,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節約。
對此,集輸大隊根據外輸泵、注水泵等高用電設備的運轉狀況繪制出泵效曲線圖,合理控制好運行時間,避開電價較高的尖、峰時段,而改為在每天的平時段和谷時段運行。
如今,除個別需要24小時運轉的聯合站外,其余聯合站全部執行錯峰用電方式。
在錯峰用電的同時,集輸大隊上下把設備的運行參數調整到最佳狀態,通過使用變頻裝置、加強設備保養力度、提高機組運行效率等方法,減少無謂電量損耗。
(更多新鮮時訊,敬請關注綠色節能網微信公眾賬號:greenjn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