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清華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清華大學教授余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等六位有影響的專家呼吁,以高能耗換取水體污染物下降的做法不可取,社會應該更加關注污水處理廠的高能耗問題,制定標準,給出政策,引導其處理技術升級,提高能效并最終做到能源自給。
王洪臣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的能耗主要是電耗,處理每立方米的污水耗電0.2—0.3千瓦時,電費約占污水處理成本的50%—70%。目前,美國有1.6萬座污水處理廠,電耗約占全社會總電耗的3%。在城市,污水處理電耗往往超過全市電耗的10%。
目前,我國有污水處理廠3500多座,能耗約占全社會用電量的0.3%左右,隨著國家對高能耗產業的控制以及污水處理規模的快速增大,我國污水處理廠的能耗占比將不斷提高,將逐步接近美國的水平。高能耗一方面導致污水處理成本升高,加劇了當前的能源危機;另一方面致使一些中小型污水處理廠難以運行,污水處理廠的減排效益得不到正常的發揮。
王凱軍表示,我國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大部分都需要提標改造,如果提標改造繼續以高能耗、高物耗模式進行,污水處理行業將面臨更不可持續問題。
專家們表示,傳統污水處理廠目前能耗偏高,但污水也蘊含著很大潛能。研究報告表明,美國污水當中隱含2000億千瓦時電,能解決美國10%以上的能源需求。
王凱軍說,污水處理厭氧工藝可以有效解決高能耗問題,但我國現有污水處理廠中,采用厭氧工藝的約有50座,其中在運行的還不到30座,我國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與國際發展趨勢相背離。王洪臣曾長期任職北京排水集團,他說,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一個設有標準厭氧消化系統的污水處理廠,能源自給率正常情況下可達到20%—30%。
相較于對其他行業節能降耗的重視,社會對污水廠能耗的關注還是空白。專家們建議,從政策層面,要給予污水處理廠節能降耗以適當激勵,同時,適時推出污水廠的能耗標準,以引導其技術升級,朝能源自給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