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碩賢素描。 郭紅松繪
講述人:吳碩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我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在高校講授古典文學,是詩人兼書法家,母親是中學語文教師。我小時的理想是當文學家。直至初中時,因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專家,黨中央號召青少年向科學技術進軍,我懷著科技強國的夢想,遂將興趣與志向轉至數理化。1965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學習。入學時,作為新生代表與蔣南翔校長座談。記得當時我向蔣校長表達我要當科學家的夢想,得到蔣校長的肯定。然而入學僅一年,就遇到文化大革命,正常學業因此而中斷。1970年,我被分配到西安鐵路局基建處工作。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我覺得這是實現我的夢想的絕好機會,因此積極備考,又考回清華大學攻讀研究生。當時我寫了兩首七律,題為“重進清華深造感懷”。其一是:“八年海內分知己,知己今朝再比鄰。百感纏綿疑是夢,眾心憧憬應成真。方為外語迷宮客,又作西符洞府神。別女離妻終不悔,書中景致賽陽春。”另一首開頭是:“清華二進值重陽,夢想成真喜欲狂。弟子研修思發憤,先生指導費周章。”最后結句是:“決策英明崇知識,中興教育補亡羊。”的確,正如詩中所寫到的,當時中央的英明決策,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知識界的心愿和夢想。凡是“眾心憧憬”的夢想,就一定能“夢想成真”。當時的師生的確懷著中興教育、科技的夢想,發奮學習,精心指導。我于1981年獲得碩士學位后,又師從吳良鏞院士、馬大猷院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清華當年招收的第一批30名博士生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院士,其余人也在各自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這充分說明當時學位制的建立,對培養人才,彌補人才斷層危機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自從研究生起,我就一直從事建筑技術科學的研究,在我國交通噪聲預報與城市防噪規劃方面作了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我提出了與著名的虛聲源原理對偶的虛邊界原理,并據此推導出預報混響車流噪聲的簡潔公式,較好地解決了國際上20多年未解決的難題。
后來我又帶領青年科技才俊,率先開展對民族樂器聲功率等參數的科學、系統的測定,開展民族音樂廳堂音質設計理論等方面的開發研究,使這些重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包括人民大會堂音質改造工程、廣州大劇院、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天津文化中心劇院與音樂廳等重大工程提供科技支撐作用等。我還指導研究生率先開展古典園林聲景研究和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研究,初步建立人居環境評價的科學架構。這些研究工作對于改善包括聲環境在內的人居環境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我當選我國建筑技術科學領域首位也是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科技部批準在華南理工大學建設我國建筑學領域唯一的“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我擔任首任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實驗室圍繞綠色建筑和生態宜居城市開展系列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貢獻。我本人作為“建筑環境聲學邊緣領域的開拓者”,入選“新中國影響廣東100位貢獻人物”。
近年,我主持完成了“應當重視發展現代建筑技術科學”“推行綠色建筑,促進節能減排,改善人居環境”兩項中科院咨詢報告。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參與由歐陽鐘燦院士主持的中科院重點咨詢項目“基礎研究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報告。上述報告均受到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分別作出重要批示。這些報告指出,建筑物的運行能耗已達到25%,與建筑業相關的能耗達46%,與建筑業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占40%。因此建筑業是節能減排的關鍵領域。推行綠色建筑,重視發展建筑科技,對于改善人居環境以及解決能源資源日漸缺乏的危機,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所指出的:將每棟建筑物作為一個能源工作站,來分布式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可再生或清潔能源,并與智能電網相結合,是解決中國乃至世界能源問題的革命性方案。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途徑。
我在《當選中科院院士感懷》一詩中寫道:“自信才思猶未盡,再鋪華卷寫新詩”,表達了我在實現科教興國夢想的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我將努力為我國實現創新型國家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繼續貢獻我的綿薄之力。
(光明日報記者吳春燕、光明日報通訊員孫宏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