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節能網訊:伴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在不停地探索著節能供暖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在冬季供暖方面,對于能源的利用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省城許多小區,也已經用上了新型的節能環保供暖設施。環保鍋爐不冒煙
煙囪漆成天藍色,掛著幾朵白云。省城勝利街富力城小區新落成的鍋爐房,是太原推廣高效環保鍋爐的示范點。從外表看不出它與其他鍋爐房的差異,但負責運營的豐蘊熱力公司的辛師傅告訴記者,他們的煙囪不冒煙,而是用來釋放水汽的,基本實現零污染。
10月17日中午,寒流襲來氣溫驟降,辛師傅和他的伙伴頭戴安全帽,忙著調試鍋爐。“離正式供暖越來越近,現在忙著打壓,剛剛才通上電。過幾天,鍋爐將開始預熱,并逐日升溫。”
辛師傅年過五旬,和鍋爐打了一輩子交道:“鍋爐技術更新快,我這把年紀了還得經常充電培訓,要不就趕不上步伐了。”辛師傅告訴記者,以前的鍋爐煙囪朝天冒煙塵廢氣,往地上吐煤渣;后來的鍋爐,廢氣中少了硫和溫室氣體排放量;眼前的這臺鍋爐,煙囪排出的幾乎全部是水汽,看不到冒煙,燒盡的煤渣不落地。
富力城小區的高效環保鍋爐,以煤粉為原料,燃盡率達到98%以上,鍋爐運行熱效率88%以上,比傳統燃煤鍋爐節能35%以上。
鍋爐房占地不大,運進來的煤和產生的廢渣往哪里堆?豐蘊熱力公司工作人員笑著說,煤粉基本被充分燃燒,轉化為熱能,產生渣量很少。鍋爐燒起來,煤渣不落地,不需專門設置大面積的堆放場地。
鍋爐運行產生的煙塵廢氣,通過脫硫和袋式除塵,從煙囪里排放。“高壓水流分離蓄積廢氣中的煙塵污染物,排出去的基本是零污染的水汽,周圍居民不會覺得嗆。”辛師傅說。
這款由我省藍天環保鍋爐集團研發的高效環保鍋爐,屬國家“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獲多項國家政策支持及省級補貼,我省提供近300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替代傳統燃煤鍋爐,效果良好。地源熱供暖有說法
10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體育南路210號的龍海方舟小區,雖然太原市集中供熱的管網已覆蓋該區域,但由于該小區建設之初安裝了地源熱泵的節能環保供暖設備,而無緣“大暖”。據了解,地源熱泵技術是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天然能源作為冬季熱源和夏季冷源,然后再由熱泵機組向建筑物供熱供冷的系統。
得知記者來采訪,一位張姓大爺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家里看看。說起地源熱供暖,張大爺直搖頭。“不僅看著礙眼,而且還有噪音,最主要的是沒有傳統的暖氣片暖和,我們去年凍了一冬天。”說到這里,張大爺指了指房間頂部一個直徑約20厘米的管道。記者發現,在每個房間都有這樣的管道,而管道的口上是一個風機。
張大爺按了一下墻上的開關,風機轉了起來,風機吹出的空氣里夾雜著亂七八糟的味道,還有很多灰塵。“這些都是小事,關鍵是有噪音,本來很多老年人都有神經衰弱,這風機一響,晚上根本睡不好覺。”張大爺說,他曾經拆卸過一個風機,發現和普通換氣風扇的風機是一樣的,而且噪音會隨著使用頻率而加大,就和汽車的空調系統一樣,調得小了不暖和,調得大了噪音更大。
對此,該小區物業公司工作人員表示,2011年冬天的暖氣溫度確實不行,主要是因為入住率不高,再加上是首次使用,工作人員沒經驗。而今年入住的居民越來越多,暖氣的溫度應該比2011年高很多。至于風機有噪音,也確實存在,建議居民在裝修時找專業人員進行改裝,噪音會減少很多。畢竟是從管道里吸熱氣出來,風機不可能一點聲響也沒有。
在該小區的采訪中,一對年輕夫妻表示,他們可以接受這種供暖模式:“我們平時工作忙,早出晚歸,在家的時候少,晚上回家吃飯睡覺也顧不上風機的聲音了。聽說有些居民把風機管道改裝后鋪成了地暖,效果也很好。” 城中村迎來好天氣 “不用儲備過冬煤了,不用半夜起來看火了,不用冒煙灰倒灰渣了,敢早晨起來遛彎了,敢抬起頭看藍天了,敢沒事打打撲克了……”10月17日,記者在北張村采訪時,老住戶張師傅高興地說。
據張師傅介紹,往年冬天他還得雇人燒鍋爐,因為出租的房子多,怕燒不好影響生意,所以經常要半夜起來看火。每年冬天都要燒30多噸煤,再加上人工、水電等,一年差不多要3萬元。現在改成集中供熱后,每年供暖花費2萬元出頭,還省了很多事。
據了解,省城22個城中村將逐步納入集中供熱范疇,同時也將關停上萬座分散燃煤采暖鍋爐。污染少了、周邊環境好了、就業機會多了……記者在新晉祠路段的南屯村采訪時發現,集中供熱改造后在南屯村租房子居住和做生意的人非常多,幾條主要街道上全部都是做生意的鋪面。
據了解,太原市城中村土小鍋爐燃煤污染屬于低空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太原市高速環內嚴重影響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城中村有92個,土小鍋爐3.97萬臺,冬季采暖燃煤量約101.1萬噸,占太原全市采暖期燃煤總量的12%,但二氧化硫、煙塵排放量卻達到2.9萬噸、3.7萬噸,分別占到市區采暖期排放總量的29%、46%。受此拖累,2011年太原冬季采暖期市區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分別比非采暖期上升了3.35倍、0.49倍。據悉,小店區今年有13個城中村將集中供熱、燃氣供熱改造,實現供熱擴網2000萬平方米,拔掉黑煙囪7716根,減少燃煤20萬噸。
晨報記者 張啟亮 鄭軍策劃 高慧娟 節能示范小區遭遇供暖“滑鐵盧”
晨報10月17日訊 (記者 鄭軍)今天,省城新干線住宅小區貼出了暖氣改造方案公示,宣告著這個“新型節能示范小區”的供暖系統失敗。投資數百萬元的新型節能供暖設備不知何去何從,因改造供暖系統產生的巨額費用問題也難以解決。
據了解,位于太原市許坦東街33號的新干線小區在建設初期,因考慮到即將執行階梯電價,居民在用電低峰期的電價僅是正常電價的一半等多種利好。該小區開發商山西通富公司決定引進芬蘭的“發熱電纜低溫輻供暖系統”。這種新型供熱系統只用電,不產生任何污染,因此新干線小區也被稱為新型節能示范小區。
然而不久,新干線住宅小區的供暖系統便出現了許多問題,此前期待的種種利好始終沒有出現。
不僅如此,今年7月起,我省開始執行階梯電價,每戶居民家每月用電量在170度及以下的執行現行居民生活電價標準0.477元/度;用電量為171度至260度的,電價在第一檔基礎上,每度加價5分,加價后電價標準為0.527元/度;用電量為261度及以上的,電價在第一檔基礎上,每度加價0.30元,加價后電價標準為0.777元/度。據該小區物業公司統計,該小區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僅取暖的平均用電量約為每個月1600度。
如此高的暖氣費用,讓該小區的居民難以承受。再加上交通、生活等多種不配套因素,該小區交房已經3年,至今入住率還不足一半。而已經入住的居民每年要面對高額電費,無奈中許多已經入住的居民不得不選擇冬季離開夏季回來的“遷徙式生活”。
10月17日,該小區一位李姓居民告訴記者,他的房子剛裝修完準備結婚用,但是開發商說要改造暖氣,不僅要在家里走明管道,掛暖氣片,而且還需要居民自己分攤安裝暖氣的相關費用,買房時已交過配套費了,房子還沒住一天就又讓交錢,實在難以接受。
“暖氣的問題,今年冬天還得堅持一下,明年看情況吧。”據開發商工作人員介紹,目前的方案是開發商負責將傳統管道暖氣送到樓下,進入樓層后產生的費用由住戶分攤。由于很多業主還沒收房,而已經入住的居民也有不同意這套方案的,因此進展比較緩慢。在傳統暖氣沒有接通前,“電老虎”還要正常運行。繪圖 王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