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工信部官網公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18年本)》(下稱“新版《規范條件》”),自即日起實施?!豆夥圃煨袠I規范條件》于2013年首次發布,并于2015年進行了修訂,此次發布的版本是第三次修訂。新版《規范條件》在項目設立、轉換效率等技術指標、能耗等方面,對光伏制造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伏制造產業鏈大致包括多晶硅、硅棒、硅錠、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環節。
國家能源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超過53.06GW,同比增加53.6%;累計裝機超過130GW,同比增加68.7%。行業發展迅猛,技術革新飛速,光伏企業在2017年大舉擴產,據光伏產業信息提供商黑鷹光伏統計,2017年僅12家光伏龍頭企業在各環節的計劃投資總額就已超過千億元。
工信部解釋,新版《規范條件》的出臺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光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發展水平。
新版《規范條件》在資金方面較為重要的條款包括,針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多晶硅制造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需達到30%,相較2015年版本提高了10個百分點;此外,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需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
在技術和規模方面,要求多晶硅項目每期投資規模不低于3000噸/年;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最低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19%和21%,這較2015年版本分別提高了0.5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不得低于17%和17.8%,分別提高0.5個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事實上國內多數企業都能達到新版《規范條件》中的資金和技術要求,因此實際影響并不大。
太平洋證券在其分析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新版《規范條件》主旨是控制擴產數量和保證擴產質量,主要目的是打壓低端產能,提升行業技術門檻,淘汰落后企業,最終有望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加速行業洗牌。根據新版《規范條件》,如果現有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未滿足規范條件要求,應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滿足相應要求。
上述報告也指出,文件出臺也是為了針對當下光伏行業的迅猛擴張形勢進行適當引導,調節目前行業較為嚴峻的產能過剩情況。另據瑞銀證券統計,以目前公布的建設項目測算,到2018年底,中國多晶硅料產能將達36.8萬噸,硅片產能將超過150GW,電池片產能將超過100GW,組件產能將超過120GW;而2017年全球新增裝機總量才100GW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