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前的省級產業帶發展規劃與今天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王利博制圖
江蘇啟東“造紙廠排海管道排污”事件已然平息,但由污染引發的公眾擔憂卻無法在中國這個工業化方興未艾的國度中消弭。
一條數百米長、十幾米寬的河流發出陣陣刺鼻的氣味,河道里的水是褐色的,水面上漂浮著一些枯枝敗葉。在出水河道與錢塘江杭州灣的交匯處,一道船閘橫在水中央,數十條死魚漂浮在水面上……
這是8月4日《中國企業報》記者在杭州灣上虞精細化工園區看到的情景。據當地人沈炳祥介紹,平時園區出水口看到的河水顏色和園區內河道的顏色一樣,這幾天下暴雨,出水口的水位與杭州灣的水位一樣高,所以看不到園區的出水情況。沈炳祥的話得到了一位女司機的印證。女司機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園區一般都會在晚上排氣,那個時候如果正好順風,“那味道可真不好受”。
沈炳祥和女司機都是精細化工園區所在地的上虞市瀝海鎮人(現瀝海鎮歸屬于紹興市濱海新城)。沈是當地的一名法律工作者,曾一度為土地、企業污染等問題接受過眾多媒體的采訪。
杭州灣化工企業遠超210家
精細化工園只是環杭州灣工業園區的一個縮影。
6月5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杭州灣水質極差,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其中,杭州灣海域劣四類水質海水比例接近100%,在沿海9個重要海灣中排在末位。
據了解,目前杭州灣地區分布了6家集中發展化工產業的工業園區,包括上海化學工業區、上海精細化工產業園區(即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杭州灣上虞工業園區、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榭開發區。在這六大工業園區中,有超過210家化工企業,每年化工產品產量超過1500萬噸。
“其實遠不止這210家。”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紹興市的袍江工業區、紹興縣濱海工業區都進駐大量的印染化工企業,嘉興市乍浦化工園區(即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以及海寧市農業經濟綜合開發區都在其列,這還不包括散布在杭州灣各個地區的各類化工企業。
按照浙江省的規劃,環杭州灣地區地處浙江省東北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南翼,包括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六個設區市城市,陸域土地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3.8%。
據悉,海寧農業經濟綜合開發區從一開建就受到了周邊群眾和住戶的詬病,其原因就是本該批準的是農業園區,結果引進了大批的化工企業,污染了當地的環境。
而《中國企業報》記者在沈炳祥的帶領下看到,地處瀝海鎮的紹興市濱海新城目前入駐的幾家企業就包括制藥、太陽能以及蓄電器等行業企業。
省級發展規劃執行走樣
根據2003年年底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的部署,杭州灣產業帶產業發展架構是發揮港口、灘涂等資源優勢,利用后發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重點地開拓臨港重化產業。但是現實狀況卻是部分高污染企業混進了這個定位高端的產業帶之中,使得杭州灣發展低碳高效高附加值的產業規劃遭到了“篡改”。
在《規劃》中,浙江省將科技創新與綠色生態作為環杭州灣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并將“改善生態環境,建成綠色空間”作為環杭州灣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并且對“區域產業布局”做出規劃,浙江臨港石化工業近期將主要支持寧波石化工業區、嘉興石化工業區及舟山石化工業區的建設,而溫州、臺州有條件的區塊只作為“潛在發展區域,擇機開發(石化工業區)”。
然而,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規劃》的原則被束之高閣。
寧波作為石化大市,在2009年《九大產業調整振興3年行動計劃》提出,未來3年,石化產業產值將力爭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11年產值超過2200億元。到2010年,寧波石化產業工業產值已超2000億元,達到2045.3億元。而鎮海煉化功不可沒,作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企業,2010年的原油加工量在國內率先突破2000萬噸,達到2085萬噸;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實現利稅203.15億元。
《中國企業報》記者在查閱《寧波市石化產業“十二五”規劃》時看到,到2015年末,寧波市的石化工業產值要超過4000億元。
不僅寧波市,作為“擇機開發區”的臺州市也加緊了追趕的腳步。
由中石油聯合殼牌、卡塔爾等世界石油巨頭共同投資800億元、建設1000萬噸級煉油項目在該市落地。盡管該項目曾因計劃有二甲苯項目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強烈反對,但是如此大的誘惑,顯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熱烈響應。“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的戰略定位早已被拋諸腦后,“建設綠色生態示范區”的發展目標也只是一句口號。
“一切為了大石化項目、一切圍繞大石化項目、一切服務大石化項目。”《臺州日報》引用市領導講話說。
臨海工業區的化工難題
一方面是化工企業的大舉入侵,另一方面是杭州灣生態系統惡化的現狀。《2009年浙江省海洋環境公報》得出的結論稱,連續6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杭州灣生態系統仍處于不健康狀態。
《2011年浙江省海洋環境公報》中數據亦印證了這一判斷。根據2009年的監測結果,浙江省32個入海排污口中,有85.7%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標排放。而12個重點陸源入海排污口中,95.3%的重點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不符合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目標要求。
“園區污水都已經全部納入城市污水系統。”紹興市環境保護局污控處處長吳靖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空氣污染“不敢保證完全沒有”,但是通過他們的檢測,園區空氣質量正逐年改善,接下來他們準備把園區的臭氣集中整治,力爭使空氣質量越來越好。另外,吳靖表示,對各園區的環境信訪投訴逐年減少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面看出園區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
為加大對企業排污的整治,早在2007年,嘉興市環境保護局就率先實行了“飛行監測”。簡單地說,就是全市的環境監測部門由市局統一調配,實行交叉檢測,避免熟人打招呼、說情或者出現通風報信的現象,曾一度讓企業很是緊張,污染整治效果非常明顯。
“杭州灣的環境整治考驗各級地方官員的‘海量’。”浙江工業大學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靠海吃海,誰都想吃一口,但海又不是某一個人或者說某一地的,于是大家都抱著一種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想法,大海就這樣成了一個不收費的天然的免費垃圾場。再加上政績的考核,‘有項目就上’的發展思路,污染企業自然都擁擠到大海邊了。”他說,大海的確能夠吸收和凈化一部分污染,但并不是無限量的,它也有一定的承載能力,超量了,大海也會像人一樣,會生病,會死亡的。
另外,上述不愿具名的教授指出,無論是杭州灣也好,還是其他臨海工業區也罷,首先要實行最嚴肅的臨海工業規劃,最嚴格項目環保論證,最嚴厲的污染排放處罰機制,同時,還要有完善的監管制度。“就像許多地方政府官員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的園區都建設了污水處理廠或者進入了城市污染管網,但問題是,你是否嚴格執行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設施是否能完全處理工業污水?有沒有企業偷排?有沒有暗管直通大海?國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環境報告事實說明,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沒有真正做到,起碼是沒有完全做到。”上述教授如是說。